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唐朝对外交往的诗句

1.关于唐朝的对外交流

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

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二是尊重外国人员。

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

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2.唐朝对外交往

【1】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2年在戒日王举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上主讲佛理,深为各界折服;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

【2】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被日本朝廷授予“大和尚”称号,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3】671年,高僧义净到达天竺并于25年后携400余部佛经归国。

【4】644年,唐朝派李义表出使印度,途经尼泊尔,受到国王的优礼接待,从此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5】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

【6】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7】651年,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通唐,自此唐与阿拉伯帝国互通友好;安史之乱时,唐朝甚至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8】623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遣使臣来朝。

【9】670年,狮子国(斯里兰卡)遣使来朝。

【10】802年,骠国(缅甸)使臣前来朝贡。

【11】814年,真腊(柬埔寨)使臣来朝。

3.关于唐朝的对外交流

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二是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交往范围不但包括亚洲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4.唐朝对外交往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启示

主要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5.唐朝对外交往

【1】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2年在戒日王举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上主讲佛理,深为各界折服;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

【2】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被日本朝廷授予“大和尚”称号,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3】671年,高僧义净到达天竺并于25年后携400余部佛经归国。【4】644年,唐朝派李义表出使印度,途经尼泊尔,受到国王的优礼接待,从此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5】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6】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7】651年,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通唐,自此唐与阿拉伯帝国互通友好;安史之乱时,唐朝甚至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8】623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遣使臣来朝。

【9】670年,狮子国(斯里兰卡)遣使来朝。【10】802年,骠国(缅甸)使臣前来朝贡。

【11】814年,真腊(柬埔寨)使臣来朝。

6.唐朝有关对外友好往来的人有哪些

鉴真东渡,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7.唐朝有关对外友好往来的人有哪些

鉴真东渡,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8.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例子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启示

主要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9.唐朝的对外交流

【1】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2年在戒日王举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上主讲佛理,深为各界折服;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

【2】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被日本朝廷授予“大和尚”称号,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3】671年,高僧义净到达天竺并于25年后携400余部佛经归国。

【4】644年,唐朝派李义表出使印度,途经尼泊尔,受到国王的优礼接待,从此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5】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

【6】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7】651年,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派遣使臣通唐,自此唐与阿拉伯帝国互通友好;安史之乱时,唐朝甚至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8】623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遣使臣来朝。

【9】670年,狮子国(斯里兰卡)遣使来朝。

【10】802年,骠国(缅甸)使臣前来朝贡。

【11】814年,真腊(柬埔寨)使臣来朝。

下一篇
眉宋词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