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十三经注疏诗经硕鼠

1. 十三经注疏诗经

十三经注疏诗经

1.十三经有哪些

一,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有一点复杂,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较刻本。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 (一)、孔子时期 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二)、汉朝:五经 经历秦火之后,到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三)、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这六部书再加上原来的《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四)、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五代:十一经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六)、南宋:十三经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三,《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 《礼记》(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9《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注:《春秋》三传中,《左传》侧重在用史实注释《春秋》,属史学范畴;《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在义理辞章方面注释《春秋》,属于训诂学。所以熟悉《左传》的人多,而了解《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人就比较少。)

10 《论语》(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昺,音丙,bing,3声) 11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奭,音是,shi4声) 13《尔雅》 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注意:十三经中没有《春秋》这部书。

现在的《春秋》已经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该书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2.《十三经注疏》都有哪些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编辑本段注疏释义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3.《十三经注疏》有什么历史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

但不 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果我们将浩 瀚的中华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灿夺目的花儿,那么,可以说,“十三经”就是它们最重要的母树。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植根于人们的思 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概括来说,它们是研究中国古 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古代经书中也可 以看到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而且,经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于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始 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 当然,“十三经”虽然阅历千古,凝结着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智 慧,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为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今天正 是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的伟大时刻,它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激发起民族精神;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智慧向导,启发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睿智。 但这一切都需 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经典做出新的诠释。

4.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是什么意思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

注疏是古书注释的体例。注是注释,特指最早的权威的注释。

例如《诗经》是汉人毛亨的注(又称毛传,传是秦汉以前使用的,与注同义)、《周易》是三国魏人王弼的注,《尚书》是汉人孔安国的注(也称孔传,后人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伪造的,不过,注的质量非常高)。疏是唐朝时出现的。

因为语言的发展,使唐人不仅看不懂古书,也看不懂前人的注,于是疏便应运而生。所谓疏,就是不仅解释原文,还要解释前人的注。

如《诗经》、《周易》、《尚书》的疏都是唐人孔颖达作的。《毛诗正义》(没有本),正义就是疏的别称。

作者就是孔颖达。唯独《诗经》特殊,多了一个东汉人郑玄的笺。

郑玄非常推崇毛传,他为诗经作注,为了表示对毛亨的尊重,他自谦自己只是对毛传进行一些补充,所以叫笺。

5.中国古代十三经有那些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历史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朝:五经主条目: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