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里的笛

1.唐诗宋词中带笛箫琴的句子有哪些

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 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暗月默灵袖空舞,笛横箫竖醉颜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暗月默灵袖空舞,笛横箫竖醉颜坞; 琴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常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膝上琴横,哀愁动离情,指下风生。

潇洒弄清声,锁窗前月色明,雕阑外夜气清。指法轻,助起骚人兴。

听,正漏断人初静。 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

远山眉样认心期,流水车音牵目送。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

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向梦中还说梦。

2.带“笛”字的唐诗宋词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春夜洛城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衣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笛家弄

花发西园,草薰南陌,

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

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

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

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尽成感旧。

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庐,

画阁春风,十千沽酒。

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

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

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3.宋词之“月下笛”的词牌名是什么《宋词三百首》末几页的那首 爱问知

月下笛是词牌名;月下笛 作者:张炎孤游万竹山中1,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2。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3。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

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约略无多柳4,第一是、难听夜雨。

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归何暮5!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6,问杜曲7、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8。全部注释 1。

万竹山:据《赤城志》载在浙江天台县西南四十五里。2。

黍离:《诗经·黍离》篇,起句为"彼黍离离",写周朝志士看到古都宫殿里尽是禾黍,悼念国家的覆灭而赋诗,后人以此寄寓哀叹亡国之情。3。

甬东:今浙江定海县。 4。

"连昌"句:是谓战乱后的萧瑟破败景象。连昌:唐代行宫名,在河南宜阳县。

这里借指南宋故宫。古时宫中多种植柳树,元稹有《连昌宫》词。

约略:大概。5。

张绪:《南齐书》有其传,谓之少有文才,喜谈玄理,丰姿清雅。 这里词人是借之自比。

《艺文类聚·木部》:"齐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武帝植于太昌云和殿前,常玩嗟之曰:'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

'"6。西州泪:见《甘州》注6。

7。杜曲:唐代长安城南的名胜地区,此借指南宋故都杭州的繁庶之地。

8。"恐翠"二句:杜甫《佳人》有"天寒脆袖薄,日幕倚修竹"句,写一为避乱世而幽居深谷的佳人。

此处化用其意,以"翠袖佳人"比喻那些隐居不仕的南宋遗民逸士,即前面所提的"故人"。元大德二年(1298),张炎流寓甬东,此时虽距南宋灭亡已有二十年,但时间流逝并没有减轻词人胸中郁结的家国之恨,所以当他身处清幽之境时,黍离之悲便自然而生。

是词运用曲折深婉的笔法抒写亡国之痛,凄怆缠绵,词意含蓄深厚,正是姜夔所倡的清空一路。上阕"万里孤云"句凄怆渺茫,定下全篇基调。

词人感时伤怀,痛极成梦,其中破败衰落之景,犹未忍观。元稹有诗感叹连昌宫之昔盛今衰,而张炎又以之借指南宋故宫,愈现悲凉沧桑之感。

梦中已忧,梦醒复愁,可见词人心绪之悲已到无可逃遁之境地。下阕词人以翩翩才子张绪自况,既是切姓相类,又是承连上阕"连昌约略无多柳"意。

"归何暮"以下都是抒伤怀之悲切,发感时之幽怨。结句化用杜甫《佳人》诗句,回应开头"别人何处",也含有褒扬那些高洁自守的南宋遗民之意。

词人作词时年仅二十九,但已是历尽颠沛流离的苦楚和家国沦亡的创痛,故字字血泪,感人致深。

4.含有“笛”字的诗词都有哪些

含有“笛”字的诗词都有:

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2.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3.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4.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张巡《闻笛》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7. 原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2、高适《塞上听吹笛》

9. 原诗如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0. 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3、李益《春夜闻笛》

11. 原诗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2.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4、张巡《闻笛》

13. 原诗如下: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14. 译文:

试登高山了望,眼见敌骑已兵临城北。

风尘漠漠不辨颜色,哪知道兴亡天意。

营门外星月低垂,鏖战正搅得天昏地黑。

早晚更楼上,听远处横笛声声悲鸣呜咽。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5. 原诗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6.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6、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17. 原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8.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5.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