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劳动者之歌

1. 诗经中的劳动

诗经中的劳动

1.诗经中的 劳诗说什么是意思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篇幅。

仔细阅读这些诗章就会发现,劳动之于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来说不仅是维系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向往美好未来、开创生命奇迹的升华。人们从劳动中获取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又从这种满足中不断进取、开拓生活的新境界。

劳动跟人类密不可分,古人也是如此。可以说,《诗经》即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对劳动生活的艺术反映。

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重要内容,《诗经》中不仅有《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周颂·良耜》等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诗篇,也有《豳风·七月》和“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描写奴隶生活的诗篇,更有其它题材内容的诗篇中也频频提及劳动,仔细研读,让人不禁发出劳动铸就永恒的感慨。

2.《诗经》劳动人民的诗有什么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小雅·大田》、《召南·驺虞》、《齐风·还》《齐风·卢令》

3.诗经从哪些方面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它的意义是无限的。这本书主要从四方面对之进行了概述。

1.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诗经》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先秦时代的劳动人民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乡土情蕴。

关于这一点,在《诗经》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史诗、祭祀诗还是战争徭役诗或婚姻爱情诗等诗歌都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精神。

关于《诗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情蕴,可从两方面理解:(1)原因: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及中国人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品格。(2)表现:史诗中对创造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环境的英雄祖先的赞美,农事诗中对农业生产生活和农业祭祀的描写,徭役诗中对破坏农业生产的战争徭役的怨恨。

2.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1)原因: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族伦理之情和宗国情感。(2)表现:燕飨诗中表现的父兄君臣朋友之间的血肉亲情,祭祖诗中对英雄祖先的尊奉,农业生活诗中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以及政治美刺诗中对造福宗族国家的君子的赞美、对祸害宗族国家的昏君佞臣的批判等。

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4.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也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表现在两方面:直面现实的艺术,周人把诗歌创作看作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大到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朝会燕飨,小到平民百姓的蚕桑农耕、屯戍行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描写表现的对象。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使得《诗经》成为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如《七月》就鲜明地表现了周人由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面对现实的创作态度。

4.《诗经》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5.【诗经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劳动民众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感情变化】

《诗经·七月》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 而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