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缁衣原文及翻译

1. 诗经缁衣

诗经缁衣

1.诗经丝衣翻译与赏析

我参考资料的,应该不会错.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鉴赏 《毛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2.缁衣是什么意思,"缁衣"的汉语解释

汉族服饰。

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出处:春秋无名氏《国风·郑风·缁衣》 原文: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译文: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得体,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衣衫。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捧上精美丰盛的晚餐。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美好,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袍。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捧上精美丰盛的菜肴。 看夫君穿上那黑色礼服多么舒展,破了又为夫君新作一件像样的罩衫。

自己颠着一双小脚送到夫君执教的书馆,等夫君回家来端上一桌丰盛的好饭。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全诗共三章,直叙其事,属赋体。

它采用了《诗经》中重复章节的常见形式。诗中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衣服的合身度:“宜”、“好”、“席”。

事实上,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 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

事实上,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只是语调的改变,每章最后两句话是一样的。

整首诗运用夫妻间的日常话语,一唱而三叹,全面生动地刻画了抒情主人公对丈夫的细致关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缁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郑风·缁衣。

3.“好贤如缁衣”中的“如”的词性是什么

“如”在“好贤如缁衣”里作谓语.《缁衣》为《诗经·国风·郑风》里的第一首,郭店简《缁衣》第一章有:“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后来在《礼记》中演化为“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好贤如缁衣表述了郑国统治者郑武公爱好贤士,贤者朝服破旧,武公重做新衣送给他.《巷伯》出自《诗经 小雅 巷伯》,表达了一种遭人谗毁,怒斥造谣诬陷者并发泄怨愤感情的诗.好贤如缁衣,可以简单译为“喜欢贤良之人就如同《缁衣》里描述的郑武公爱贤之深切的程度一样.”由上述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贤(士)”与“缁衣”同为宾语.但不应属于并列宾语的关系,因为“贤”是“好”的宾语,而“缁衣”是“如”的宾语.另:《缁衣》-原诗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兹zī)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1]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注释 1、缁(兹zī)衣:黑衣.《传疏》:“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 2、敝:破旧.予:而.3、馆:馆舍.4、粲:闻一多《风诗类钞》:“粲,新也,谓新衣.”5、席:宽大.《毛传》:“席,大也.” 《缁衣》-译文 黑色官服真合适,破了我再来缝制.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衣.黑色官服真美好,破了我再来制造.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我送你新袍.黑色官服宽又长,破了我再制新装.你到馆舍去办事,回来送你新衣裳.缁衣被白居易引用:《和阳城驿》作者:白居易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巷伯》原诗:萋兮斐兮1,成是贝锦2.彼谮人者,亦已大甚!哆兮侈兮3,成是南箕4.彼谮人者,谁适与谋.缉缉翩翩5,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捷捷幡幡6,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7.骄人好好8,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9.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10.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11!杨园之道,猗于亩丘12.寺人孟子13,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巷伯》注释:1.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2.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3.哆(chǐ):张口.侈:BR> 4.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5.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6.捷捷:信口雌黄状.幡幡:反复进言状.7.女:同"汝".8.骄人:指进谗者.9.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 忧愁),假借字也."10.畀(bì):与.有北:北方苦寒之地.11.有昊:苍天.12.猗:在……之上.亩丘:丘名.13.寺人:阉人,宦官.《巷伯》译文: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4.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有

《关雎》的 君子好逑

《汉广》的 之子于归

《缁衣》的 适子之馆兮

《将仲子》的 将仲子兮

《素冠》聊与子同归兮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唯美诗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5.袁枚(祭妹文)全文翻译,急求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印里呀。

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喷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

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

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

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

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

唉!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

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否,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

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唉,悲痛啊!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

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呢! 你的诗稿,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嫁了;你的生平,我已经作传;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

祖先的坟墓在杭州,江广河深,势必难以运回家乡安葬,所以请得母亲的吩咐权且把你安葬在这里,为的是便于祭吊扫墓。你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

下首两座坟墓,一座是阿爷的侍妾朱氏,一座是阿兄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可望见低湿的原野,朝西可望见栖霞山,刮风下雨,早晨黄昏,你寄居他乡的魂灵也有个伴侣,应当不会孤单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死后,不过刚刚周岁。

我虽然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老,但是牙齿动摇,头发掉光,暗中自己明白,知道在人世间还能有几天啊!阿品远远地在河南作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你死了我埋葬,我死了叫谁埋葬?你如果有灵,能不能告诉我呢? 唉!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你身后的事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吃祭品,纸灰飞扬,北风猛烈。

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回头望你呀。唉,悲伤啊!唉,悲伤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