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与孔子

1.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孔子与《诗经》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试着分析孔子与《诗经》关系,进一步挖掘《诗经》与孔子之间的内在道德文化联系,从而对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个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诗经》 文化传承 道德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

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

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

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

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

2.关于孔子的成就

孔子这个人和其思想,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自孔子立说,传十余代。先遭始皇帝焚书,后至汉武帝听董仲舒之言,摒弃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学说一步登天,成了官方推崇的唯一正统学说。其他诸子学说,要么是末节,要么是旁门左道,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就此中断了。

后虽有唐诗、宋词、元曲,与先秦诸子那些具有思辩、充满哲理、智慧光芒的文化相比,唐诗宋词元曲就如萤火之比日月了。笔者就孔子怀着什么样的心态作《春秋》、制六艺,来初窥孔子的内心世界,或许能对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有所帮助。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音邹)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音:河)。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或二十一年笔者注)生,生而首上圩顶(笔者注:脑袋中间低,四周高之意),故因名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从这段话理解,孔子是叔梁纥与颜氏女,发生不合礼数的关系生出来的儿子。

按今天对字面的理解,“野合”就是非婚性关系。虽然后来儒家弟子,注解时承认“野合”为不合礼数,但巧言说:什么男大于64岁与不足14岁的女子婚姻为不合礼数,来粉饰孔子的出身。

在儒者一统天下的那个时代,或许有不同意见不会少,都只会埋藏在心里而不会说出来。但今天,为更好地理解孔子后来的所作所为,我们认为“野合”而生,就是私生子,以正本清源。

司马迁引用鲁大夫孟厘子的话说:“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司马迁并本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何以见得?请看他在《宋微子世家》的记述。

“丁公申卒,子缗公(缗公,弗父何之父亲)共立。缗公共卒,弟炀公熙立。

炀公即位,缗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

是为厉公。”不论弗父何怎么样,但厉公即位不是正常登基,是可以肯定的。

司马迁疑“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是孔子传人为孔子先人粉饰、标榜其祖先之德、出身之贵而附会之语。在《仲尼弟子列传》结尾,司马迁说道:“余以弟子(孔子的弟子)之名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原来仲尼弟子列传,全部是出自那些传习《论语》的人的口中。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已遭李陵之祸,而此时儒学方艾。

儒家弟子众口烁金,司马迁虽不以为然,故而用直接引语,以示姑且存之之意。 “孔子贫且贱。”

“孔子要绖(音:跌。要通腰。

绖,丧服一种,语出《周礼》。此处应为衣冠不整之意。

笔者注。),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孔子由是退。”

孔子生时,其父死,未及成年,其母已故,先人并没有留下什么家业给他。高祖孔防叔系宋大司马孔父嘉,为宋华督所杀。

孔父嘉有美妇,被华督看到了,华督为得其美妇,谣言诬陷孔父嘉,继而杀之。孔防叔为逃避追杀,才跑到鲁国。

史书也未提及他到鲁国之后任过什么职务,也许鲁国以其为没落贵族,有所接济,历四代而到到了孔子,余阴只怕也不多了。故季氏的家臣才会对待孔子这样轻慢。

由于出身于没落贵族,孔子先祖流亡于鲁国,按今天的标准实为难民,而孔子是难民的第四代后裔。父母早逝,家无积蓄,孔子成为孤儿。

“孔子贫且贱。”受季氏等鲁人贵族之气怕是常事,《史记》仅举一例说明罢了。

而孔子发奋,终成一代宗师。虽其在世之时,有志难申,但在世之时门人弟子追随者也不少。

“有事弟子服其劳。”身边供使唤的人不缺,倒也还算风光。

孔子的成就与其出身名分不正及幼年贫贱有莫大的关系。无独有偶,当此之时,在中东一个叫玛丽亚的姑娘,也是未婚而妊,生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只怕只有孔子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相比。他就是耶稣基督。

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耶稣事实上也是私生子。历史上竟有这样惊人相似的一幕。

笔者不禁感慨万千。

3.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

4.宋词对后世的影响

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5.求千家诗、唐宋词、论语的名句

千家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李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宋词:唐代名句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白居易唱到竹枝声咽处,闲猿寒鸟一时啼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论语》名言警句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朝闻道,夕死可矣.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7.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3.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9.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0.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2.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3. 言必信,行必果.2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8. 小不忍,则乱大谋.29. 道不同,不相为谋.30. .既来之,则安之.3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32.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成语故事和宋词

成语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他在自家房屋前后种上各种竹子,悉心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天气、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晁补之写诗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和好友刘琨感情深厚,都有共同理想。一次,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鸣叫声,他叫醒刘琨说:“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

“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称赞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向郑国人卖珠宝,他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香木制做了一个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郑国的人买了他的匣子,却归还了他的珍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又讽刺了不识事物本质,弃主求次。

叶公好龙 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宋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的水流尽了,人刚刚静下来。时常见幽人独自往来,隐隐约约犹如孤鸿的身影。

受惊而起,频频回头,心中有恨,无人能解。选尽了凄寒的树枝而不肯栖息,却感到了沙洲的寂寞寒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

上一篇
劝酒宋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