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韵,一是律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 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这里的“愁”、“楼”、“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 例如:蚕 妇(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má)?“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就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呢?这是因为时代变迁,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用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词,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了。 例如:寒 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泥)音(接近古音),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歌;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会去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和谐的。同样,如果你日常所说话的语音如果不是属于北方语音区的,写作古体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纯熟地运用你所熟悉的家乡方言的语音来押韵了。 再就是律: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 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 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 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 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 2.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诗的规则类似,但其规定却更严。每首词牌均有 其定式,该用平时必须用平,该用仄时必须用仄,甚至韵脚的平仄亦有规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以下作者将之区分为词谱和韵部两 部份做解释: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处为平、何处为仄、何处要对仗、何处 要重复、何处要换韵等等,都有其规定。将这些规定写下来的词牌格律,便称 为词谱。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个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变化 2.韵部 宋词的韵部较近体诗宽,主要在於宋词的韵脚允许通韵,也就是几个互通 韵部的韵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东、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阳可互通等 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韵,部份和上平十灰韵互通,部份和下 平六麻韵互通,两个部份是不能同时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厘清,因此最好的 方法便是准备一本词韵来查比较好,如"词林正韵"等。 来自 3.宋词中的音律怎么回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 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音律的形成是与声调、语调和韵调等的相互调节与协调相关的。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而这种声调又能区别词的意义的语言。 声调,也叫字调,是语言的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状况。 汉语语音有“四声”之分: 在古代汉语中指“平、上、去、入”,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由于有四声之分,词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高低和升降,如果发音错了,词就会改变意思,造成误解。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 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 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 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关于词牌: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 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 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可见,词牌的押韵之类要看具体的词牌 关于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 「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实际上,古代的平仄可以大致上和现在的“四声”对应起来。 一般来讲,“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太科学、太准确,但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现在,我把你需要的词牌给你写下来:(括号内以及⊙表示可平可仄) 雨霖铃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4.怎么解释唐诗宋词的“韵律美”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压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压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①先说诗韵:所谓诗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例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á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压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压韵的。 ②再说词韵:词的韵,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此处略,详见《王力·诗词格律·第111页》)。据说是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其实,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在某些词人的笔下,还受方言的影响。韵里的入声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线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作平韵。除非另有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词中已经开始了。 5.介绍一些很美很美的宋词、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