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电脑写宋词

1.词牌格式

宋词有很多词牌,每个词牌有相应的词谱,写宋词必须按照词谱写。

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比如:一首词分为几段,每段多少句,每一句几个字,什么地方押韵,什么地方不押韵,每个字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平声还是仄声,等等。 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宋词最开始是配乐演唱的,按照某一词牌写宋词就相当于按照一个谱好的曲子填入歌词,哪个地方应该是升调,那个地方是降调,哪个地方停顿,那个地方转折,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填。

否则的话,就违背了词牌的原意,算不得正宗的填词。 而且,词牌的平仄排列表现出的先天的韵律上就有一种隐约的情感倾向,如果你的词能够和词牌本身的情感倾向相符合,做到声意相谐,就算是很好的符合了填词的本意。

2.怎样写宋词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3.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

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4.帮忙写诗词

帮你答那么多问题才给5分,太吝啬了吧。

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江头宫殿琐千门,细柳新满为谁绿”,姜#《扬州慢》也有类似的词句是“————,————”。

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和雨入诗很能营造诗歌的意境,请写出两个带“花”和“雨”的诗歌名句:————,————。————,————。

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写出两个古代诗词中用喻写愁的名句:

答: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夏日雨后的山里,空气清新,禾苗秀美。忽见翠峰之上,蓝天之上,彩虹横贯,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答:谁持彩练当空舞。

学校里语音室,电脑,电视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都“——————————”,没有派上用场,只是摆设而已。

答:万事具备,只差东风。

当许多城市居民彩电,冰箱,空调都齐备的时候,在边远山村才开始有黑白电视,真可谓“人间四月芳菲尽,————”。

答:山寺桃花始盛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

答: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表现自己至死不屈,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古诗词中有许多实写山 水 花 鸟的句子,各写一句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3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借景抒情的诗句(2个):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咏雪的诗句(2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