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宋诗主理《全宋诗》收入约一万名作者的约二十万首诗作,在这些作品里,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宋诗主理,强调义理思辩,与汉唐的注重章句训诂学风有所不同。 其原因何在? 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割据,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它以割据混战的事实否定了李唐“儒道并重”的思想,重新认识到“独尊儒术”的重要性。 继承并发展了唐代的“儒学革新”,而形成一套体系严密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道学”或“理学”的这种新儒家思想,为封建制度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也鼓舞士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并在自然科学和学术研究方面提倡理性思辩。 宋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成为思想界之主导者的理学家、道学家极力排斥文学,甚至宣传“作文害道”,激进者如石介(1005-1045)更是视文学为威胁儒家思想之异端。 而文学家一般并不反对“道在文先”、“道本文末”的规定,欧阳修(1007-1072)宣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颇具影响的欧苏等文学大家接受了诗歌政治化、道德化、议论化、理趣化的主张。 文学的独立性遭到抹煞。宋诗渐已变为“载道”宣理的工具,“率语录讲义之押韵耳”(刘克庄(1187-1269)《跋恕斋诗存稿》)。 从一个方面看,宋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外有边患危机,内部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军卒暴动,国家财政岌岌可危,局部的、阶段性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接踵而来。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赋予宋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精神。 他们一般不再沉迷于政治幻想,而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政治的关心也引导文学关怀政治,出现了文学政治化的倾向。 一些人运用诗歌宣传政治主张,议论时事。而一旦仕途受挫,又会以诗歌去书写自己深沉的人生体会。 为应付严重的内忧外患,宋代地主阶级从事数次政治革新,各种尝试均未奏效。因政见不同而引发的政治斗争却十分激烈,北宋的庆历新政(1043-1045)只推行两年便因其他政治势力的反对而宣告失败,熙宁新政则引发了官僚集团内部新旧党之间的长期争斗,王安石两次被免。 南宋有秦桧、岳飞等的和战之争。在政争、党争中,关怀现实的文学也随之成为有力的斗争工具。 以诗干政之风一度盛行。著名的“乌台诗案”(1079)即与苏轼(1037-1101)涉嫌批评新法有关。 另外,宋代城市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空前繁荣以及四大发明等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文人思想渐趋商业化、实用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艺术追求。这是宋诗主理的重要经济原因。 总之,兴盛的唐王朝赋予诗歌感性化、热情澎湃、满目锦绣的形象,而危机四伏的赵宋则只能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也显得更为冷静,更为透脱。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看,唐诗已出现过极盛的局面,而宋诗处在唐诗之后,也只能寻求另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尽管宋诗不无好议论、喜说教、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等缺陷,但宋诗的总体艺术成就仍高于此后各代。宋诗的挑剔性、排斥性(宋人以为“诗主理,词主情”),客观上促使了宋词的壮大。 应该说,宋词才是宋代最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形式。 2.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流派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 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宋词数量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多人,作品19900多首。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因其词委婉柔美而得名。 代表人物柳永,擅长慢词长调创作,多反映市民生活。女词人李清照继承了柳词风格,其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亦被视为婉约派正宗。 豪放派词风豪迈奔放。代表词人有苏轼、陆游、辛弃疾。 另有周邦彦、姜夔等词人所作的辞藻工丽、音律典雅的格律词,在宋词中亦占有一隅之地。 3.宋词婉约派主要有哪些特征婉约派是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明人张 诞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婉约,即婉 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 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 代表作家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他们的词作虽在内容 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且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婉转柔美之风。故 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 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 一种柔婉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