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为什么每次都要喝醉酒酒海苍茫,谁主沉浮 酒是一个“圣物”,是一个带“血腥”的圣物。 酒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几千年的酒史,是一部古代酿造技术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民间文学史。 然而,又是一部地主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劳动人民饱受欺凌和奴役的剥削史、血泪史。如果说“长街恰付登瀛数,处处街头揭翠帘”是汾酒生产历史一度繁荣兴旺的写照,那么“甘露堂荒酿法疏,血汗枯竭酒人无”就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汾酒生产必然走向衰落的真实记录。 在那漫漫长夜的历史中,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桎梏下,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才的天才和智慧的古老奇花,如同我们伟大而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备遭摧残,经历了多少的苦难的沧桑!只有在解放以后,党的阳光普照,枯木逢春,这部劳动人民的天才杰作才重新焕发她灿烂的光彩。 酒生产的历史是悠久的,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酒生产的方式却是简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更决定了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交地租完税赋,农闲时节,还要从事手工业劳动,以抵偿借贷,或换回自用农具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酿酒就是这种手工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封建土地占有者——地主,为了自己的享用,也在秋后,利用剥削的粮食,雇工酿酒,这两种情况虽然目的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方式都是分散的,季节性的,没有固定的酿酒处。几只大瓮,一具烧锅甑桶,一、二百斤粮食,就可进行生产。 所谓“最是新年佳酿熟,逢逢铁鼓赛郎神”就道出了他们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以及小生产者利用赛神祭祀进行集市交换的情景。 生产设备的简陋,造成效率低、成本高,加之自然灾害对原料的影响,使生产者难以维持。 特别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剥削,反动统治除非段的沉重税赋,使大批手工业者必不可免地遭到破产。据记载,清朝全盛时期杏花村有酿酒作坊200余家,而到清末民国初,就只剩下十几家了。 “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短暂的表面繁荣,很快被“甘露堂荒酿法疏”的萧条景象所替代。连以佳酿得名的杏花村都酿法荒疏了,可见这种萧条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但是,正如**所指出的“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酒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扩大,已经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解体作用,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技术分工较细的工场开始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酿酒作坊。 在这样的作坊里,资本家根本不参加劳动,完全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了。资本主义的竞争,如同大鱼吃小鱼。 这就开始了相互间的排斥、倾轧、和咬打。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寇的铁蹄所至,使刚刚萌芽的民族资本主义备遭蹂躏,兴盛一时的酒生产饱受摧残,弥漫在华夏神州上空淡薄的酒香,逐渐消失。 “柜前一壶酒,酒工一身汗,东家发横财,工人筋骨断。”这首流行在杏花村地区的民谣,用血泪的语言,深刻揭露了地主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凶残面目和他们把财富的掠夺建立在工人尸骨之上的贪婪本性。 在旧社会,造酒的人们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世上三行苦,蒸酒、熬糖、打豆腐”。 苦就苦在当时的酿酒作坊大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企业,既有旧式封建主对农奴的宗法式统治,又有新式资本家对利润饕餮式追求。它们结成一副沉重的枷锁,牢牢套在工人的身上。 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酿酒工人受着非人的待遇,进行着超负荷的劳动,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马克思就是指出,资本家用资本赚取剩余价值,仅仅是“死劳动者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劳动才有生命,天噬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就愈活跃。” “世人都道汾酒美,神仙井水拌泪水。杯杯斟满伤人泪,何日盼得杏花回!”这就是旧社会汾酒工人对那吃人的黑暗世界的控诉。 是他们从被压迫的最底层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马克思主义这根阶段压迫和反压迫的红绳,贯穿着1000多年酒生产的漫长历史。那种尖税的阶级对立的景象目不忍视。 然而,资产阶段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从他们产生的那天起,就同时诞生了他们的掘墓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埋葬旧世界,把一切剥削阶级连同产生他们的社会根源拥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客观规律。区区砖墙岂能阻挡历史年轮的前进。 其实,在那些长夜难明的苦难岁月里,造酒工人从来滑停止过同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只是斗争的形式因时而异,或明或暗或张或也罢了。 巍巍吕梁,美好的杏花村,不仅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酿造技艺,也记录了千百年来造酒工人的苦难和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 当我们追溯古代“汾酒”的历史,吟咏有关杏花的诗篇,赞颂汾酒的甘馨、醇厚的时候,。 2.以酒文化被遗忘为题,写一篇论文有人说酒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当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俗话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敬,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上至国家庆曲,迎接外宾,军队出师,班师,祝捷;下至嫁娶,添子加孙,祝寿,金榜提名,吊丧,奠祭。 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 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饮酒还有讲究,比如元日要饮屠苏酒,端午要饮雄黄酒。中秋要饮酒堂月,重阳要登高饮菊花酒等等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酒文化。 【有关酒的诗词名句】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曹操有《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时文欣赏】 文人骚客闹酒海 自酒类出现以来,人类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士出征,文人写诗作画,家庭喜庆致贺,师朋之会都离不开酒。 直至今天,饮酒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全, 我国古代文献及诗歌、小说、戏剧中,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关于酒的记载。 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酒是英雄的伴侣,友谊的花束,胜利的凯歌。 这话不无道理。单看一部《水浒传》,有多少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武松喝了15碗酒上景阳岗打虎,就是一个典型,用他的话说,叫做“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朋友聚散,饮酒看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两人对酌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样的佳句。酒自然可与友谊花束交相媲美,至凯歌报捷,祝酒庆功,一句“黄龙痛饮”就足以证明。 还在公元3世纪的三园两汉时期,酒就与许多大诗人,大文学家以及所谓名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以前,文人当然也饮酒,但比较明显地把酒当作解忧的“灵丹”,把无节制地豪饮当作逃避现实的手段,特别是把酒醉以后当作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有《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起美酒高歌畅饮吧,人的生命是如皮短促;好像早晨的露珠,一会儿便枯竭了,下去的苦时光正多哩!虽然一时慷慨激昂,但心灵深处的忧患之思却难以忘掉,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只好求助于“酒仙杜康”。 曹操这首诗可说是文人“借酒浇愁”的代表作,也生动再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慨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接下来便是阮藉、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所谓“竹林七贤”。 这些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不仅喝得多,而且也醉得厉害。酒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主要的特征。 时人竞相效仿,影响很大。历史书上说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 一斗酒酒有多少?各家说法不一。但看《三国志》说姜维死时,“剖胆如斗大”,以及“太白斗酒诗百篇”,“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情形,八斗酒,怎么说出不会太少。 阮藉则更有这样故事,说他“闻步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堂堂“名士”为了喝酒,不惜隶身卒伍,一醉而昏,也可算够典型的了。 这些人为什么要嗜酒如命?有人说他们是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当时“实际的社会情势逼得他们不得不饮酒”,“不得不沉湎”。但是,我们说他们多少有点在逃避现实,甚至抱有宿命论的观点,也应该不算冤枉。 还有那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性嗜酒”的。不仅喝酒,而且“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自己也动手酿酒。 至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酒的酷爱豪饮,就更是人所。 3.中国酒的文化酒海苍茫,谁主沉浮 酒是一个“圣物”,是一个带“血腥”的圣物。 酒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几千年的酒史,是一部古代酿造技术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优美的民间文学史。 然而,又是一部地主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劳动人民饱受欺凌和奴役的剥削史、血泪史。如果说“长街恰付登瀛数,处处街头揭翠帘”是汾酒生产历史一度繁荣兴旺的写照,那么“甘露堂荒酿法疏,血汗枯竭酒人无”就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汾酒生产必然走向衰落的真实记录。 在那漫漫长夜的历史中,在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桎梏下,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才的天才和智慧的古老奇花,如同我们伟大而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样,备遭摧残,经历了多少的苦难的沧桑!只有在解放以后,党的阳光普照,枯木逢春,这部劳动人民的天才杰作才重新焕发她灿烂的光彩。 酒生产的历史是悠久的,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酒生产的方式却是简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更决定了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交地租完税赋,农闲时节,还要从事手工业劳动,以抵偿借贷,或换回自用农具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酿酒就是这种手工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封建土地占有者——地主,为了自己的享用,也在秋后,利用剥削的粮食,雇工酿酒,这两种情况虽然目的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方式都是分散的,季节性的,没有固定的酿酒处。几只大瓮,一具烧锅甑桶,一、二百斤粮食,就可进行生产。 所谓“最是新年佳酿熟,逢逢铁鼓赛郎神”就道出了他们季节性生产的特点,以及小生产者利用赛神祭祀进行集市交换的情景。 生产设备的简陋,造成效率低、成本高,加之自然灾害对原料的影响,使生产者难以维持。 特别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剥削,反动统治除非段的沉重税赋,使大批手工业者必不可免地遭到破产。据记载,清朝全盛时期杏花村有酿酒作坊200余家,而到清末民国初,就只剩下十几家了。 “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短暂的表面繁荣,很快被“甘露堂荒酿法疏”的萧条景象所替代。连以佳酿得名的杏花村都酿法荒疏了,可见这种萧条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但是,正如**所指出的“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酒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扩大,已经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解体作用,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的、技术分工较细的工场开始出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酿酒作坊。 在这样的作坊里,资本家根本不参加劳动,完全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纯粹的雇佣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了。资本主义的竞争,如同大鱼吃小鱼。 这就开始了相互间的排斥、倾轧、和咬打。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寇的铁蹄所至,使刚刚萌芽的民族资本主义备遭蹂躏,兴盛一时的酒生产饱受摧残,弥漫在华夏神州上空淡薄的酒香,逐渐消失。 “柜前一壶酒,酒工一身汗,东家发横财,工人筋骨断。”这首流行在杏花村地区的民谣,用血泪的语言,深刻揭露了地主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的凶残面目和他们把财富的掠夺建立在工人尸骨之上的贪婪本性。 在旧社会,造酒的人们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世上三行苦,蒸酒、熬糖、打豆腐”。 苦就苦在当时的酿酒作坊大多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企业,既有旧式封建主对农奴的宗法式统治,又有新式资本家对利润饕餮式追求。它们结成一副沉重的枷锁,牢牢套在工人的身上。 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酿酒工人受着非人的待遇,进行着超负荷的劳动,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马克思就是指出,资本家用资本赚取剩余价值,仅仅是“死劳动者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劳动才有生命,天噬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就愈活跃。” “世人都道汾酒美,神仙井水拌泪水。杯杯斟满伤人泪,何日盼得杏花回!”这就是旧社会汾酒工人对那吃人的黑暗世界的控诉。 是他们从被压迫的最底层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马克思主义这根阶段压迫和反压迫的红绳,贯穿着1000多年酒生产的漫长历史。那种尖税的阶级对立的景象目不忍视。 然而,资产阶段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从他们产生的那天起,就同时诞生了他们的掘墓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埋葬旧世界,把一切剥削阶级连同产生他们的社会根源拥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客观规律。区区砖墙岂能阻挡历史年轮的前进。 其实,在那些长夜难明的苦难岁月里,造酒工人从来滑停止过同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只是斗争的形式因时而异,或明或暗或张或也罢了。 巍巍吕梁,美好的杏花村,不仅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酿造技艺,也记录了千百年来造酒工人的苦难和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 当我们追溯古代“汾酒”的历史,吟咏有关杏花的诗篇,赞颂汾酒的甘馨、醇厚的时候,我们决。 4.折桂令·过多景楼 思念的是谁[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周文质滔滔春水东流。 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这首《过多景楼》先写春天美景:春水、云天、禽、消雪、缺月、桃红梨白,这些都是游子从舟中的远观之景。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 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 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良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簿》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 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善绘画,谐音律。 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 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作者具体思念谁,由于年代久远,史实残留过少,不得而知。 5.请问:你喜欢李白诗中的思想还是杜甫诗中的思想要谈李白与杜甫,似乎不知天高地厚。 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 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即是现在这些文字。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可谓如海之深广,真不知从何处起锚。 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读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 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 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 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 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 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 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 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 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 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首)。 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 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 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而在诗的风格上两个人却可谓大相径庭。 前面引李白诗《戏赠杜甫》就见出两人写诗的风格不同。这里我选两首诗作为比较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6.李杜介绍和诗词 作业急用拜托了李杜:分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指李白和杜甫;李商隐和杜牧杜甫诗词欣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 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