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画说唐诗

1.古诗画说的哪个季节

一、关于春季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关于夏季的古诗

1、《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关于秋季的古诗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四、关于冬季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古诗画说的哪个季节

一、关于春季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关于夏季的古诗 1、《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三、关于秋季的古诗 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四、关于冬季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赞美唐诗的语句

O(∩_∩)O~

很赞同第三楼的那位仁兄

雾里看花的感觉的确的很好,

镜中花,水中月,

朦胧美的确很美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欠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牿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锆,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陇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衰。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柞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晕,明月光,自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4.20首唐诗 20首宋词

以下的遈唐诗:

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储光羲的《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王昌龄的《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李商隐《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10首唐诗并带有诗评

唐诗人刘架的一首七律诗中有一上联"残星几点雁横塞",与之相应的是( D ) A.楼高百尺水接天 B.山雨欲来风满楼 C.西风万里夜正长 D.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唐】察看该作者的所有作品【作者小传】:赵嘏,字承(礻右),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作品评述】 事记及诗评七则 嘏尝家于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计偕,以其母所阻,遂不携去。

会中元为鹤林之游,浙帅(不知姓名)窥之,遂为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绝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浙帅不自安,遣一介归之于嘏。

嘏时方出关,途次横水驿,见兜舁人马甚盛,偶讯其左右,对曰:“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认嘏,嘏下马揭帘视之,姬抱嘏恸哭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 赵嘏《长安秋望》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当时人诵咏之,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

又有《长安月夜与友人话归故山》诗云:“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飞。”亦不减“倚楼”之句。

至于《献李仆射》诗云:“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则谬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 嘏字承(礻右),山阳人,会昌二年郑言榜进士。大中中,仕为渭南尉。

一时名士大夫极称道之。卑宦颇不如意。

宣宗雅知其名,因问宰相:“赵嘏诗人,曾为好官否?可取其诗进来。”读其诗,首题秦诗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上不悦,事寝。嘏尝早秋赋诗曰:“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之呼为“赵倚楼”,赏叹之也。又初有诗,落句云:“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仕途屹兀,岂其谶也?嘏豪迈爽达,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然能以书生,令远近知重。

所谓“一日名动京师,三日传满天下”,有自来矣。命沾仙尉,追踪梅市,亦不恶耳。

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爱,及计偕,留侍母。会中元游鹤林寺,浙帅窥见悦之,夺归。

明年嘏及第,自伤赋诗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帅闻之,殊惨惨,遣介送姬入长安。时嘏方出关,途次横水驿,于马上相遇,姬因抱嘏痛哭,信宿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

嘏思慕不已,临终目有所见,时方四十余。今有《渭南集》;及编年诗二卷,悉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今并行于世。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 赵嘏“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唐人称壮而苏以为寒俭。杨蟠“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宋人推壮而欧以为粗豪。

二公虽此道未彻,此等议论自具眼。然粗豪易见,寒俭难知,学者细思之。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许浑)。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嘏颇有诗名,不拘小节。饮中赠歌者曰:“倚风无处过梁尘、雅乐清歌日日新。

来值汉廷花欲尽,一声留得万家春。”后因酒失悔过,以诗上歙州府曰:“叶覆清溪艳艳红,路横秋色马嘶凤。

犹携一(木盍)郡斋酒,倾对青山忆谢公。”(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 许丁卯(浑)五律,在杜牧之下,温岐之上。

固知此事不尽关涂泽也。七律亦较温清迥矣。

赵嘏五七律,亦皆清迥,许之匹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6.为“唐诗宋词鉴赏”写一段编者的话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鼎盛的见证和沉积下来的瑰宝,创作者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创造想象,同时参照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和感性的体验,反复沉吟,不停感受诗词个中的况味,渐入诗的意境。

由于唐宋诗词的意境往往是含蓄的,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