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诗人韩愈《调张籍》诗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人用蚍蚂蚁【原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蛘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楚。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磙。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浪。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一一(唐)韩愈《调张籍》她蛘:一种体形较大带有毒性的蚂蚁。 2.唐代诗人韩愈在《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出身寒微,有才难展,贫病交加,久受压抑,这就是中唐诗人张籍的一生。 正是这个原因,他接近人民,同情人民,写下了许多人民性很强的作品,一直为后世所称道。 贾岛曾写过一首谜语式的小诗,叫《延康吟》:“寄居延寿里,为与延康邻。 不爱延康里,爱此里中人。 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亲,人有不朽语,得之烟山春。” 这位“里中人”是谁,竟使贾岛如此倾心拜倒呢?他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籍。 张籍字文昌,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年(约770年前后)。 祖籍吴郡(今苏州),幼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他的诗文为韩、白二人所推重。 韩愈称道他“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白居易更赞誉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而这位成绩卓著的诗人的遭遇却很不幸,真可谓贫病交迫,坎坷一世。 张籍出身寒门,故其上世已无可考。大约因自幼家境不好,他年纪很小时就远离故乡。 他的《远别离》诗说:“念君少年别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其实正是他的自况。这一别家门,直到二十多岁才得回乡。 起初他曾在鹊山漳水一带(今河南省西南部)求学,跟后来与他齐名的诗人王建同学十年。同学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建《送张籍归江东》说:“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旁。 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 张籍《逢王建有赠》说:“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可以想见两人之间的情谊。 学业结束后,青年张籍就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游历的目的是“年少才高求自展”。从他的记游诗看,足迹曾到过今北方的晋、冀、豫、陕等地。 别王建后先去咸阳,后折回,最北曾到达蓟北(今河北北部)。大约在这儿动了归思,又重经王建处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王建的《送张籍归江东》诗即写于此时,诗中描写了张籍这次失意南归的情况:“行成归此去,离我适咸阳。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 访余咏新文,不倦道路长……归乡非得意,但贵情义彰。 ”少小离乡,一旦返归,应当是高兴的,但十年苦学,四处奔波,而夙愿未遂,连一个立身之地都未找到,岂不让家人失望?他在《南归》诗中表达了这种沉重的心情:“骨肉望我欢,乡里望我荣;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正因为如此,归家不久,他又再次出外浪游。 约由江浙经虔州(今江西赣州),而后直到岭南、蛮中(今广西柳州附近)。 长期客游的生涯是难耐的,他甚至发出过“几时断得城南路,勿使居人有行役”(《远别离》)的慨叹。 这次南游,结果仍是“憔悴竟无成”,约在贞元十二年(796)秋前,他又一次失望地返回和州。 这时张籍虽然只有二十五、六岁,但长期奔走异乡的丰富阅历,不断追求而又不断碰壁的坎坷遭遇,使他备尝人间冷暖,饱经世上风霜。 就他个人生活来说,这是他十分不幸的时期,而对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来说,却又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时期。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才使他得以和底层人民有了广泛的接触,体察到生活的各个细部,透视到社会的种种弊端:而这些,正是参天的艺术之树所赖以生长的深厚土壤。 张籍的一些人民性最强的作品,大多产生或孕育于这一时期。 他以独特的艺术笔触,为我们绘下了中唐时代,包括农夫野老、征人怨女等各种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农民辛勤耕作,“水淹手足尽为疮,山虻遶衣飞扑扑”(《江村行》),到头来,却落得“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野老歌》);苛捐杂税,造成了“贫儿多租输不足,夫死未葬儿在狱”(《山头鹿》)的惨景;繁重的徭役,又使无数丁夫累死城下,使百姓呼出“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筑城词》)的控诉;藩镇兵乱更给人民、尤其是妇女带来难忍的痛苦:“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永嘉行》)。 应当说,这些闪耀着现实主义光彩的诗作,之所以能出自张籍之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这段艰苦经历的磨炼。 张籍在仆仆风尘中失意返乡,但他的诗名已随着远游的足迹逐渐远播了。 贞元十二年,孟郊及第东归,路过汴州(今开封)时,就向当时在汴州任节度推官的韩愈盛赞张籍的诗文,随后又到和州看望了张籍。 第二年冬,张籍又一次北上到了汴州。 韩愈听说后,立即派车把张籍接到家中。接谈之后,激赏不已,便留张籍在他的城西馆读书应考。 次年秋,汴州举进士,韩愈为考官,张籍应试得了第一,接着又去长安参加贞元十五年(799)的进士考试,又一举及第。 韩愈与张籍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竟如此推诚相助,这在他人看来,简直是“恩同再造”,虽结草衔环,报之犹恐不及,而张籍却一连给住在城内忙于公务的韩愈写了两封信,直率地批评韩愈有三个缺点:一、“多尚驳杂无实之说”,即好读荒诞小说;二、“商论之际,或不容人之短,如任私尚胜者”,即好以口舌屈人,逞一时之胜;三、好“为博塞之戏与之竞财”,喜欢搞赌博游戏,荒度时日。 张籍认为,自扬雄之后近千年,无人言“圣人之道”,致使佛道异说“相沿而炽”;认为象韩愈这样的人,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起恢复“圣人之道”的责任,而“欲举圣人之道者,其身亦宜由之。 4.唐诗人并称有哪些诗人的并称有: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苏李--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元白--元缜、白居易 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高岑--高适、岑参 边塞诗人 王孟--王维、孟浩然 山水诗人 郊寒岛瘦--孟郊、贾岛 苦吟诗人 温韦--温庭筠、韦庆 花间派的代表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二李--李益、李贺 皮陆--皮日休、陆龟蒙 5.韩孟诗派有何特色“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 称。 韩愈是“元和体”中以“奇诡”著称 的名家,孟郊是以“矫激”著称的名家。 唐人有“孟诗韩笔”的称法,是指一诗一 文而言。 宋代梅尧臣之时,才开始以诗歌 并称“韩孟”。韩愈与孟郊在诗歌艺术上 的共同点是“用思艰险”,不同之处是 韩愈的诗境界壮阔,孟郊的诗风格清苦。 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除韩愈、孟郊外,还 包括贾岛、卢仝、马异等人。韩孟诗派通 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 病,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 互相切磋唱和。 其诗风追求奇险,韩愈奇 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 而怪。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孟郊到 长安赶考,韩愈作诗相赠,二人交往,为 日后诗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贞元十二年 至十六年间,韩愈先后做汴州董晋和徐州张建的幕僚,孟郊、张籍、李翱均来 访游,韩愈担任国子监博士时,与孟郊、张籍等聚首赋诗,到东都洛阳后,与 孟郊、李贺、贾岛、张籍等成员时时往来相聚,这些交往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 的形成至关重要。 起初是年长的孟郊以自己的独特诗风,影响着步入诗坛未久 的韩愈到韩愈的诗歌风格已成形时,他的诗体和风格又得到了同派诗人的认 同和效仿。 诗派成员常相聚会,酬唱切磋,相互奖掖,达到了审美意识和艺术 上的共同趋向和追求。最终形成了“韩孟诗派”及其独特诗风。 韩孟诗派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他们以农荡光怪、痒索枯搞、五彩斑斓 为美。此外,受到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主张的影响,在艺术上有意打破 传统的表现手法,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力求矫正大历诗风的平弱纤 巧。 这种新的追求和变化,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6.唐诗人都有哪些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 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 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 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 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 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 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 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 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 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 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 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 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 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 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 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 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 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 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 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 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 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 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 戴叔伦 花蕊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