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寻访古城历史,感受古城文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是有关新昌的新昌又名沃洲,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底蕴厚,到处闪耀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新昌县建置始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至今已有1100年历史,由此上朔到商代,祖先们就在这里躬耕、繁衍、生息。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数百代的勤劳新昌人,在新昌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历经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斗争,孕育了多少志士仁人,创造了多少灿烂的文明,为后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昌人文历史积淀深、底蕴厚。翻阅县志,新昌县境原为越国荒徼,秦时属会计郡,汉唐为剡县一部分。 后梁开平2年(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始析剡东南13乡置新昌县,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新昌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如北宋兵部尚书石公弼,南宋左承相兼枢密使王爚 ,理学家石墪,监察御史黄度,明兵部尚书何鉴、吕光洵、礼部尚书潘晟,都是其中佼佼者。 近代还涌现出梁柏台、张万成、张载阳等。 新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早在商代以前,祖先们就在新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躬耕憩息。 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新昌人民,在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发明创造,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县已发现文物点284处,其中县级文保单位15个,省级文保单位4个,这就是:大佛寺石弥勒像,千佛岩石窟,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桃树坞迎仙桥。 文物馆收藏文物2517件,其中二级文物23件,馆藏家谱308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更是品类繁多,色彩纷呈。 王羲之、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维、元稹、孟浩然、刘长卿、刘禹锡、崔颢、温庭筠、朱熹、范仲淹、叶朋、袁枚、黄炎培、郁达夫等300多位文人墨客在新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遗迹和千古传诵的诗文。尤其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妇孺皆知的唐诗杰品,以此为代表给后人留下了一条文化底蕴极深的“唐诗之路”。 勤劳智慧的新昌人,世世代代薪火相传,还创造积累了新昌特色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等宝贵的地域文化,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昌调腔”、填补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空白的悬链线型单孔石拱“迎仙桥”、天姥岭谢公道等。新昌地方民间文艺更是品类繁多,色彩纷呈。 民间艺术有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杂耍等41种,428个班社。如激昂动听的紫云乱弹,幽默诙谐的布袋木偶,表演独特的目连戏,表演粗犷豪放的舞狮、舞龙,心灵手巧的剪纸艺术…… 新昌名山簇拥,风光秀丽,素有“东南眉目”之称,被道家列为福地洞天。 古代缁衣羽客,来此修道养生、传经说法,文人墨客纵情山水,诗文唱和,史不绝书。晋世有竺潜、支遁等十八高僧和王羲之、戴逵等十八高士游憩、栖隐于沃洲,与当时的会稽山阴兰亭修禊,同属中国文化史上风流韵事。 唐代杜甫、李白相继入剡漫游,众多诗人接踵而至,形成“唐诗之路”的文化奇观。至宋元明清,范仲淹、朱熹、叶适、刘基、徐渭、王思任、袁枚、方苞等一代名流,均有诗文流传。 现代名人黄炎培、郁达夫、高僧印光等,亦来驻足盘桓。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相得益彰,为新昌文化增艳添彩。 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 新昌县历史文化资源的遗产分布十分广泛,全县1200平方公里,16个乡镇街道大都有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摩崖石刻,有沙溪龙皇堂的白竹岭题刻,董村水晶矿摩崖石刻,儒岙王渡桥“万马渡”题刻,石城山摩崖石刻。 大佛寺景区的摩崖石刻更是俯拾皆是,如大佛殿五层高阁后崖壁上有刘建惠所书“壁立万仞”;在濯缨亭外侧峭壁有明嘉靖时俞应星作“天柱屹然”;山门外石壁上有涂鸿占书“南无阿弥陀佛”,其右侧有米芾书“面壁”,其左侧有奉化毛玉佩书“少有洞天”,大小放生池岩壁上分别有钱思廉和僧悔诸书“放生池”,大放生池岩壁上为弘一法师手笔:“南无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大佛洞窟右侧壁上有梁国治之书“最胜庄严”,其左侧壁上有尚书李书“弥勒尊佛”…… 石桥是建筑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新昌因山区多溪流,因而县境内有许多造型漂亮的石拱桥,至今仍有保留完好无损者。诸如:班竹村外的“司马悔桥”,下宅的“永济桥”,赤上村前的“迎仙桥”,横渡桥村的“皇渡桥”,坞石坑的“万安桥”,儒岙村的“彼色庙石桥”,真诏村前的“大庆桥”,旧坞村的“吉安桥”,小将村的“灵雀桥”,南洲“永春桥”,儒岙横山村外的“永安桥”等都是其中代表。 新昌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尚武多艺,喜爱机巧杂赛相传至今,有民乐、曲艺、杂赛共41种,428个班社,遍布新昌各地。 曲艺“坐唱班”是县境内相当普及的民间曲艺,常被群众邀请在喜庆节日和庙会盛典中登堂坐唱。 有大小班社110个,几乎遍及每个乡镇。大唱班10-12人,小唱班7-8人,每人使用打击乐器或丝弦乐器二三件,并分担生、旦、净、末诸行档角色。 民间舞蹈是县内所有民间艺术中最为丰富多彩的,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成动物模拟舞、灯具舞、面具舞、人物化妆舞四大类,18。 2.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草堂诗笺》编在自京赴奉先之后,以诗中有“蒲城风雨”句也。 《英华》注:奉先尉刘单宅作。山水障,画山水于屏障也。 堂上不合生枫树①,怪底江山起烟雾②。闻君扫却赤县图③,乘兴遣画沧州趣④。 (首叙屏障山水。乍见而怪,甚言作势之异。 赤县图,别是一幅。沧洲趣,指屏中山水。 杨诚斋曰: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 ①《礼记》:“堂上不趋。”《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②唐方言底字作何字解。《颜氏家训》、师古《匡谬》云:何物为底。 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何言,直云等物耳。谢灵运诗:“江山共开旷。” 鲍照诗:“徘徊烟雾里。”③扫,谓挥洒笔下也。 【钱笺】刘为奉先尉,写其邑之山水,故曰赤县图。《史记》:邹衍谓中国名赤县神州。 赵曰:京邑属县,有赤有畿,其浩穰者为赤。④谢朓诗:“复协沧州趣。” 画师亦无数①,好手不可遇②。对此融心神③,知君重毫素④。 岂但祁岳与郑虔⑤,笔迹远过杨契丹⑥。(此赞其笔意超绝。) ①薛道衡诗:“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②《庾肩吾传》:张士简之赋,周升逸之辩,亦成佳手,难可复遇。 ③左思诗:“聊可莹心神。”④毫素,挥毫于素绢也。 《五君咏》:“深心托毫素。”⑤李嗣真《画录》:空有其名,不见踪迹二十五人,祁岳在李国恒之下。 《唐书》:郑虔善图山水,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三绝。 ⑥宋羊欣《论书》:“笔迹精熟。”沙门彦琼《后画录》:“隋参军杨契丹,六法颇该,殊丰骨气,山东体制,允属斯人。” 得非玄圃裂①?无乃潇湘翻②?悄然坐我天姥下③,耳边已似闻清猿④。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⑤。 元气淋漓障犹湿⑥,真宰上诉天应泣⑦。 (此形容山水之神奇。 玄圃、潇湘,举远景以相拟,言其迹侔仙界。风雨、蒲城,举近景以相拟,言其巧夺化工 ①《穆天子传》:乃为铭迹于玄圃之上,以诏后世。 ②图经:湘水自阳海发源,至零陵北而营水会之,二水合流,谓之潇湘。潇者,水清深之名。 王徵君诗:“窈霭潇湘空。”杜诗用虚字亦有所本。 《何氏语林》:袁粲曰:“岂得非名贤。”《左传》云:“无乃不可乎?”③《吴越郡国志》:天姥山与括苍相连。 春月,樵者闻萧鼓笳吹之声聒耳。《寰宇记》: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 谢灵运诗:“暝投剡中山,明登天姥岑。”即此。 【钱笺】公《壮游》诗“归帆拂天姥”,盖旧游之地,故云:“悄然坐我天姥下。”④张说诗:“清猿坐见伤。” ⑤《寰宇记》:蒲城县,本汉重泉县,开元中改为奉先。⑥扬雄《上林赋》:“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 《楚辞》:“剑淋漓而纵横。”⑦《老子》:“有真宰以制万物。” 《五行志》:中和三年,浙西天鸣,声如转磨,是谓天泣。赵曰:钱希白《洞微志》:无云而雨谓之天泣。 昔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此暗用其意。 野亭春还杂花远①,渔翁暝踏孤舟立②。沧浪水深青溟阔③,欹岸侧岛秋毫末④。 不见湘妃鼓瑟时⑤。至今斑竹临江活⑥。 (此备写山水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 渔舟、沧溟,属水。湘竹临江,又兼映山水。 上二段,应前沧洲趣。) ①庾信诗:“野亭高被马。” 春还,谓春气回还。丘希范书:“杂花生树。” ②傅玄诗:“渭滨渔钓翁。”陶潜诗:“渺渺孤舟逝。” ③沧浪,在楚。青溟指海。 ④《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⑤古诗尝用不见,犹云岂不见。 《楚辞》:“使湘灵鼓瑟兮。”《博物志》:舜崩于苍梧,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 ⑥张载诗:“临江钓春鱼。” 刘侯天机精①,爱画入骨髓②。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大儿聪明到③,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④,貌得山僧及童子⑤。 (此因少府而并及其子,应前画师一段。) ①何逊诗:“刘侯务属书。”《文赋》:“方天机之峻利。” ②《汉书·邹阳传》:“厚德长君,入于骨髓。”③《祢衡传》:“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④《魏略》:孙权书:“心开目明。”⑤貌,描绘工肖也。 庾信诗:“山僧或见寻。”《左传》:“童子何知。” 若耶溪,云门寺①,吾独胡为在泥滓②,青鞋布袜从此始。 (此见画而思托身世外,应前天姥两句。 此章起结四句,中间八句者两段,六句者两段。) ①《水经注》: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下孤潭周数亩,甚清深。 有孤石临潭,垂崖俯视,猿狖惊心,寒木被潭,森沉骇观。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又云:山阴县南有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创基,架林裁宇,割润延流,尽泉石之好。胡夏客曰:“若耶溪长数十里,凡有六寺,皆以云门冠之。 王十朋曰:《南史》:何胤以会稽多灵异,往游焉,居若耶山云门寺。②《西征赋》:“奋迅泥滓。” 赤城谢省曰:此诗一篇之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洲玄圃,州邑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渔翁释子,物则猿猱舟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而纵横出没,几莫测其端倪。 王嗣奭曰: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 如“堂上不合。 3.有没有中国戏剧的名称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4.浙江省天台县我什么景区我是天台人,帮你介绍下吧。 国清寺是性价比最高的,门票一直都是5元,慢慢玩可以玩大半天吧,里面很大很大的,是天台宗的发源地,每年都有日本佛教团来参拜的,值得一游。外地开车进去可能是要受10元的进山费的。旁边有个赤城山也很有名,但是个人觉得不是很好玩 第二好玩的是华顶,华顶是国家森林公园,最好是杜鹃花开的时候,山顶上面的云锦杜鹃是很多年的很大的树的,开花时非常漂亮。门票大概是60吧,现在总是在变,越来越贵了。华顶离县城比较远,要去的话要一整天,注意好时间,自己开车去最好。 第三是琼台仙谷,这地方真的是三青水秀的地方,很美丽。有很多阶梯,去玩的话,会比较累,但是值得。门票大概是60元 第四是龙穿峡,位于白鹤镇那边,是新开发的景区,有瀑布可看,里面有山间的溪水,水里游类似娃娃鱼的小鱼,长4只脚的,这种只能在很干净的水里才能生存的,那边由于新开发,环境保护的还可以。门票大概是30. 第四石梁,这是个很老的景区了,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怎么好玩也说不上来。门票是60. 天湖景区,对外宣传的是不错,风景也还可以,但是里面很多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我不建议你先玩那,上面4个玩完有时间多可以去去,门票是30或60吧。 你只有一天半的时间玩的话,我建议你来的半天玩国清寺,剩下的一天去玩琼台仙谷,或是龙穿侠。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去天湖吧,哪里近些。华顶就不要去了,那地方很冷的,要多带衣服,而且很远。现在天台旅游业发展很快,门票总是在变,我的不一定准,但是国清寺的是不会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