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描写艳情为主的宋词,你知多少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 婉约派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儿女风情,重视音律和谐清婉,风格清新绮丽,体现了一种柔婉之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柳永 柳永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小就学习诗词。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的词人影响很大。“源流从柳氏来”,就连苏轼、黄庭坚等著名词人也都受到柳永的影响。柳永创造了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并大力创作慢词,充分运用俚词俗语、白描、铺叙等手法,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情感和心态体验。词作内容主要包括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等等。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和《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等。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李清照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出生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前期生活优裕,后期随着战乱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的词充分表现了她的人生际遇,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写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诗画生活,后期则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她善用平淡无华的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柔婉,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和《忆秦娥·临高阁》等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豪放派 豪放派,顾名思义,总体来说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不拘守音律,多有高亢之调,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等。 苏轼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创立了豪放派,他将激昂、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塑造豪迈的形象和阔达的场面。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乐观的心态让他的作品更添一份豪迈。他的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游记、怀古、抒怀、送别等等,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苏轼的词作风格除了豪放、旷达之外,也不乏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高远,对传统的婉约词起着继承发展的作用。代表作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 辛弃疾,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少年抗金归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弃疾对于内容的扩大是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中,政治、哲理、朋友、恋人、田园、民俗、个人感受等等,都被他纳入词的写作范围之内,艺术风格多变,除了雄伟奔放的风格,对于传统的婉媚风格,他也运用得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写得十分曲折委婉,用笔极为细腻。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这些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唐诗宋词与我何关以你这种逻辑,那历史都远去、新闻政治民生之事大都是别人的事……如此等等都于我何干?于我相干的也就唯有自己脚下这方寸地,自己碗里那二两米了。人终究是为精神而活着、因思维而为人,精神的愉悦和充实、思维的历练需要一些载体,而唐诗宋词就是之一。就象从中学往后的课堂教育中,有很多生活实际中未必用到的东西就是充当这样的作用。 具体讲,唐宋诗词于我们的关系有三: 一、给予美的享受和愉悦。文学是一种艺术,诗词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诗词的精品,是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艺术品,所以它必然具有艺术的共性,即能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如果你没感受到那说明你的文学素养不够,正说明你该学习。 二、提高人文和思想内涵。古往今来时移事变,惟有人性不变,人性永远是相通的。古诗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和人文信息,细细品位可以收益很多的。 三、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的能力。人是群体动物生活在社会中的,唐诗宋词作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广为大众接受,尤其很多典故、章句因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在我们的文字和口头的语言表达中广为引用。用是语言表达需要,别人用你不懂,那说明你语言能力底下甚至愚昧,这就是沟通需要。 如果你对唐诗宋词不太感兴趣的话,不必要去作考据研究,但多读多接触一些还是必需的,排斥是绝不应该的。 3.唐诗宋词的精髓和哲理有哪些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心灵的交汇,而且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 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 4.成语故事和宋词成语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他在自家房屋前后种上各种竹子,悉心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天气、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晁补之写诗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和好友刘琨感情深厚,都有共同理想。一次,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鸣叫声,他叫醒刘琨说:“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 “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称赞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向郑国人卖珠宝,他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香木制做了一个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熏染,用珍珠和宝石来连接,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郑国的人买了他的匣子,却归还了他的珍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又讽刺了不识事物本质,弃主求次。 叶公好龙 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宋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的水流尽了,人刚刚静下来。时常见幽人独自往来,隐隐约约犹如孤鸿的身影。 受惊而起,频频回头,心中有恨,无人能解。选尽了凄寒的树枝而不肯栖息,却感到了沙洲的寂寞寒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 5.俗话说文无第一,为什么有人说苏轼是宋词第一人因为苏轼以余力做词,36岁杭州任通判是开始做词, 东坡词 领域广,各种词牌,各种内容,各种风格每一首都是精品 加上东坡为北宋大文豪,以诗文入词,用典厚深, 苏轼做词基本都是当场信手拈来,非常入境像电影短片一样, 并且能容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把一段千年的时光永远记录下来, 使词应用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唱的最多最流行的是柳七郎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对现在来说宋词是一种文体,并不是歌曲, 如果说文无第一,你写一首词也可以自称第一了,反正文无第一吗, 在当时的社会,苏轼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去过海南, 用他自己的话说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又饱读史书,才学天下无双,就连易经这种一般文人 从来没有读过的东西,苏轼也是专门著了一本易传,精通儒释道, 正因为是这样,苏轼的文词里面道理深刻,所以他发明的成语也很多,一个道理一个成语不是嘛, 文无第一,学有第一,人家学得比你多,走得路比你多,人家不是第一,你还想当第一 古诗,就是李白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