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礁石的诗句有哪些《 礁石 》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 》 屠岸 大海以软浪的柔指 千百次地爱抚她的宠儿, 在千万次的爱抚下, 礁石的肌肤变得光洁润滑; 他匍匐在母亲的胸膛上, 吸吮那永不枯涸的乳浆, 他在永远摇荡的摇篮里安卧, 听潮水喃喃地唱着催眠的歌。 大海用千万条头发的弧线 织成一团爱意覆盖孩子的脸; 礁石偎在母亲的臂弯里, 让柔情的高潮淹没了自己。 大海寻找孩子的踪影, 不知道这小小的身躯已经 在过多的爱流里沉沦。《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 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因为事实是航船触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 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艾青诗选·序》)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屠岸诗集:《晚歌如水》是诗人屠岸的诗歌精选集。 屠岸是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的诗风格淳朴,情感真挚,作品《济慈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书中选择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精品150余首,代表着诗人七十年诗歌创作的精。 2.关于礁石的诗句有哪些1. 《 礁石 》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 《 礁石 》 屠岸 大海以软浪的柔指 千百次地爱抚她的宠儿, 在千万次的爱抚下, 礁石的肌肤变得光洁润滑; 他匍匐在母亲的胸膛上, 吸吮那永不枯涸的乳浆, 他在永远摇荡的摇篮里安卧, 听潮水喃喃地唱着催眠的歌。 大海用千万条头发的弧线 织成一团爱意覆盖孩子的脸; 礁石偎在母亲的臂弯里, 让柔情的高潮淹没了自己。 大海寻找孩子的踪影, 不知道这小小的身躯已经 在过多的爱流里沉沦。 1. 《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因为事实是航船触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击。因此,诗人笔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了求得生存,它顽强地同海浪进行搏斗,而且总是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艾青诗选·序》)可见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2. 屠岸诗集:《晚歌如水》是诗人屠岸的诗歌精选集。屠岸是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的诗风格淳朴,情感真挚,作品《济慈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书中选择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精品150余首,代表着诗人七十年诗歌创作的精 3.形容“礁石”的句子有哪些1、海岸边,礁石上,一个浪挟裹着一个浪,向他猛烈地扑过来.他屹然不动,静候着海浪无休止的冲击.海浪咆啸着,震天动地地咆啸着,异口同声地响彻着同一个吼声:“礁石,看我将你碾平!” 2、层层叠浪重重地压向礁石,他仿佛已被巨浪无情地吞噬.可是,浪却七零八碎地在他的脚下摔得粉碎,摔成一片细碎的白沫,很快,又散开,不在了. 3、潮起潮落,浪涌浪息. 4、礁石再看看自己,浑身的粗糙、坑凹,遍身上下满是深沉凹陷的、纵横交错的伤痕.他明白,这刀砍过一样的伤痕,他终其一生都将无法躲开.可是他更明白,这刀砍过一样的伤痕,不正是他巨浪面前绝不低头的生动的见证么? 5、于是,一浪平静后,他依然挺直地站在那里,面含着挥之不去的微笑,恬静地看着那蔚蓝的海洋。 6、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7、似水流长的年华里,每一个琳琅的日子都似一片粼粼的波光,平静地流逝远方,却只在河床深处才见礁石和漩涡,伺机暗算年少的澄澈和无知。 这大概就是时光的艺术。 8、喜欢你的、厌倦你的人,如潮水一般,涨了又退,只有理解你的人一直都在,他们就像礁石一般,平日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实质一直都在那里默默聆听你的声响以及观察你的潮起潮落。 9、寂寞又怎么样?礁石都不说话,但是水流过去之后,礁石留下。 10、礁石,孤立突出于海底的岩石或珊瑚礁体,是船舶航行最危险的天然障碍物,以其相对于水面的高低分为明礁,暗礁,干出礁和适淹礁。 11、海潮不息,礁石难止。 12、潮涨不明礁石暗,潮落方知清与浊。 13、没有礁石的阻挡,哪有浪花的激越。 14、因为有巨大的礁石,才会有更大的浪花。 15、一个浪打上礁石,海鸟惊逃,以为是一次谋杀。 4.礁石这首诗赞美的是什么《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时写的一首短诗。 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因为事实是航船触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 礁石屹立在海上,礁石受到来自多方的灾难——四方的海浪无休止的袭击。而我们的礁石它是如何做的呢?它把“扑过来”的每一个海浪都“打成碎沫”;尽管伤痕累累,“象刀砍过一样”,但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个“看”字,多值得我们去回味:这是一个勇者以微笑的方式在生活!对,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真石头,我们应该展开想象:它是勇敢者,是不怕坎坷的人,是蔑视困难之人……甚至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艾青诗选·序》)依作者看来,礁石是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旧势力的力量的象征。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 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5.有关咏海的诗句或现代诗海浪 儿边吹起的是海风 眼前掠过的是海燕 还有远航的风帆 但是,我要你注意的不仅仅是这些啊! 亲爱你朋友 请闭上眼睛 ——深呼吸 听!—— 再听! 是海浪的声音! 是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久待的风雷终于来临 海的容颜显出惊涛骇浪 接二连三地涌向礁石 那拍击的声音 是心灵的呐喊 那击碎的浪花 是海的笑颜 那是奔放 那是纵情 那是热情的呼唤 更是沸腾的热血 溪水的悄悄 是胆怯 湖水的平静 是死寂 因而每一滴水 都流向大海 渴望 ——融入海浪 6.有关于浪花与礁石的短文答 当读到小浪花那持之以恒的信念,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毛毛棱棱的礁石冲得光滑平整时,我内心不禁被它那坚定的信念、专一的目标所震撼了!从中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有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会成功。 看着小浪花,我不禁想到了“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古今中外,哪个大人物不是这样取得成功的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学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副罗伦萨,拜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蛋的椭圆形轮廓有差异,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夫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达.芬奇的事例证实了我国古代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名言。由此,我又联想到了我自己。现在每学一首古筝曲,从刚学弹到老师认可,往往要练一个多月。每次刚学时,我都很认真,可等练熟了以后,老师都要我自己挑细微的毛病,从节奏到感情各方面都严格要求,精雕细琢以后,我就没有耐心了,练习往往应付了事,不肯钻研,一丝不苟地改正自己的点滴不足之处,以至于每首曲子老师总是说我学得快,但弹得不够精,做不到精益求精。看来,我就是缺乏小水滴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真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啊!让我们也学习小浪花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吧。 7.跟崂山有关的诗句(一) 崂山的海很美——蓝蓝的,清清的。 崂山是自海底拔海而起的一座名山。站在山上看沧海,山海相接、海天一色、气象万千,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 神话传说中的东海即指崂山海域,民间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说。据说当年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就是从崂山始发渡海前往日本的。 谁不说俺家乡好!崂山,故乡的明珠,东海的仙境,你永远镶嵌在我的心中。崂山,临海而踞,受海水之涤荡,辽阔之渲染,退去了尖峰利角,坡缓石圆,呈现出闲适安详的神态,是历代道士修身养性之地。 许明霞洞前,平崖如台,霞光万丈,崖下林木葱茏,深不见底,刚才逼仄于面的巍然山脉,似乎也已悄然远退,成为天海之间的点缀。我一凡夫俗子,没有太白的仙气,游崂山只为一瞻太清宫的“尊容”,虽说心思没在游山观海上,可走在去太清宫的山道上,还是被崂山的雄奇壮美,大海的波澜壮阔所震撼。 盘山公路紧靠着海岸线,人行栈道紧贴着盘山公路。此时天色蔚蓝,海水墨绿,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大海潮水初生,远处暗潮涌动,近岸潮水亲吻着礁石,卷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崂山的山不是险山峻岭、也不是青葱密布。 它们绵延不绝,在这里看不到地平线只有海平线,似是被山围着又似这些山争宠般让你瞧个够,就连山后的云都有山的影子,且有着地中海式的发型,放眼望去尽是碧碧葱葱,只有山顶是光秃秃的,露出来的石头看起来,有些刚毅,许是被那绿色抹胸长裙,衬托着的缘故。(二) 我不想走了,这里的一切真美。 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海,还有这里的小草。 它们都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快乐。在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儿时的梦。 虽说是过去的时光已经过去,那终不能忘记的却一直在我眼前盘旋。看,它们都在那里,幽幽的竹林、树梢上“唧唧”叫的小鸟,还有刚刚睡醒的芦笋,好像都在说:“瞧,那是谁?怎么这样的熟悉。” 我笑了。“哈哈!老朋友,还记得我吗?我走了很久很久,但我连做梦都思念这里。 (三) 数十年来隐海山,清泉明月真神仙。也效太白一壶酒,借得酣气濡风烟。 五月海山翠更青,山花草卉两欣荣。欲求新意望极处,波山涛谷一零丁。 海天玉芴又逢春,但听曲水绕石吟。好景早入箧中稿,巧笔犹自解清音。 终日高台云为朋,得道真仙步蟾宫。纵目辅唐连碧海,时隐时现美人峰。 海天失界渺无边,辅唐虚空远浮船。高台七月连雨天,独凭危栏冷翠禅。 湛堂楼高湛上台,千尺栏杆锁云回。红瓦绿树层层密,巨峰远投入若怀。 第一名山海上有,华楼自在最上头。琼浆已满玉盆水,仙髻晨妆梳洗楼。 翠屏高耸白云里,列阁逶迤境通幽。丹丘峥嵘成一景,不须拽杖遍山游。 (四) 我见过黄山的云海、泰山的云涛,和它们比崂山的云瀑更显壮美!随着山道的不断升高,低头看深渊下的大海,一列列涌起的巨浪,恰似碧空下耸入云霄的群山,巨浪顶峰激起的白色浪花,好似山顶常年不化的积雪,大有乘坐飞机飞临雪山的感觉。山与海结合的如此完美,真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奇!世人每每吟咏不过黄山、泰山之巍峨,舒万丈豪情,展无尽才华,对其赞美不绝。 在我看来,黄山、泰山固有其雄伟之势,但总少了一丝,柔美的情怀,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今见崂山以其淡雅秀丽之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可亲近,又给人以威严之感。走着听着,看着想着,不觉疲倦地就爬上了崂山之巅——巨峰。 走到山上远眺,顿觉心胸开朗。这里既具有北方的粗野,又具有南方的清秀。 群山深奥,流水清幽,山海景色,融为一体,犹如一幅锦绣的画卷。深感身在云雾中,心旷仙境里。 我盼望再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视觉盛宴!(五) “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清代即墨文人 黄襀 (六)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作家郁达夫 (七) 海上第一山,山下有太清。依山傍大海,聆听双涛声。 游人络不绝,世代香火浓。院内有奇树,芳年七百龄。 花开红似火,根深叶茂盛。传为一花仙,隐身变耐冬。 牡丹仙香玉,相恋爱黄生,中途玉夭折,黄欲绝悲痛。绛雪重情义,友情助爱情。 真情感天地,香玉得复生。她却独自守,含笑对众灵。 后人怀其善,纷至睹芳容。不见花仙面,只有花儿红。 游人寄相思,依树留倩影。绛雪何所在?去问蒲松龄。 8.《礁石》艾青的这首诗有什么意义我要4个意义《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 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 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 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 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 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 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 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 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 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空间,也就不能引发读者的“兴味”,更不要说什么“领悟”和“畅神”了。 相反,这首诗歌,语言凝练,采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义的阐发,把其中的意韵留给读者去体会,增加了诗歌的美。 这首诗的意蕴,具有无限阐发的空间。 这可以一般地看作两种力量的斗争,又可以看作具体而有所指的敌我较量。还可以把礁石看作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是比较优秀的诗歌。唯一令人感觉遗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简单,缺少气象混沦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