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渔家傲》《渔家傲》 诗人:范仲淹 朝代: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范仲淹: 1. (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2.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2.渔家傲的古诗古诗《渔家傲》的译文如下: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1.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3.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4.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48204.aspx 3.渔家傲的古诗古诗《渔家傲》的译文如下: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48204.aspx。 4.诗词鉴赏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 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 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5。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 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8。 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评析]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 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5.渔家傲这首古诗首先,渔家傲不是一首古诗而是一个词牌名,以渔家傲为词牌名的词有很多,例如 渔家傲·秋思等。 其次,范仲淹、李清照都写过关于渔家傲的词。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望采纳,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