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圣叹选批唐诗的资料介绍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颇为奇特的文人。 他以评《水浒》与《西厢记》而著称于世。另外,他也选评过唐诗。 这是清初著名文艺批评家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包括唐朝初期和晚期的作品,共600首,约40万字。 除了对杜诗另有专集以外,他共选评了唐代七言律诗约六百首,并且在被杀害前的《绝命词》中还特地提到这事: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 所谓“分解”,就是对所选唐人律诗分成前后解,并进行分析评论。 从他给友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工作是颇为重视的。 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唐诗三百首》。 金圣叹的这个选批本则可称之为“唐诗六百首”。其特点主要不在于选而在于评,深中肯綮者有之,借题发挥者亦有之,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总是独具只眼,不依傍他人。 …… 原书卷一是题为“圣叹外书”的序言,卷二是诗目,卷三才是正文。这次标点出版,依然仍此体例,以见其人奇特之一斑。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五月 。 2.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语《水浒传》评语用了评八股文眼光,也批评他对宋江诋毁过于主观,无中生有,现代读者已毋须再看其批语。 《水浒传》,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 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此譬如刺枪,本要杀人,反使出一身家数。近世不知何人,不晓此意,却节出李逵事来,另作一册,题曰"寿张文集",可谓咬人屎撅,不是好狗。 写李逵色色绝倒,真是化工肖物之笔。他都不必具论;只如逵还有兄李达,便定然排行第二也,他却偏要一生自叫李大,直等急切中移名换姓时,反称作李二,谓之乖觉。 试想他肚里,是何等没分晓。 任是真正大豪杰好汉子,也还有时将银子买得他心肯。 独有李逵,便银子也买他不得,须要等他自肯,真又是一样人。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吴用定然是上上人物,他奸猾便与宋江一般,只是比宋江,却心地端正。 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吴用便明明白白驱策群力,有军师之体。 吴用与宋江差处,只是吴用却肯明白说自家是智多星,宋江定要说自家志诚质朴。 宋江只道自家笼罩吴用,吴用却又实实笼罩宋江。 两个人心里各各自知,外面又各各只做不知,写得真是好看煞人。花荣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恁地文秀。 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个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 杨志、关胜是上上人物。 杨志写来是旧家子弟,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 秦明、索超是上中人物。史进只算上中人物,为他后半写得不好。 呼延灼却是出力写得来的,然只是上中人物。 卢俊义、柴进只是上中人物。 卢俊义传,也算极力将英雄员外写出来了,然终不免带些呆气。譬如画骆驼,虽是庞然大物,却到底看来觉道不俊。 柴进无他长,只有好客一节。 朱仝与雷横,是朱仝写得好。 然两人都是上中人物。 杨雄与石秀,是石秀写得好。 然石秀便是中上人物,杨雄竟是中下人物。 公孙胜便是中上人物,备员而已。 李应只是中上人物,然也是体面上定得来,写处全不见得。 阮小二、阮小五、张横、张顺,都是中上人物。 燕青是中上人物,刘唐是中上人物,徐宁、董平是中上人物。 戴宗是中下人物,除却神行,一件不足取。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金圣叹评水浒节选)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金圣叹评《水浒》节选) 夫文章之法,岂一端而已乎?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读者于此,则恶可混然以为一事也。夫文自在此而眼光在后,则当知此文之起,自为后文,非为此文也; 文自在后而眼光在前,则当知此文未尽,自为前文,非为此文也。 必如此,而后读者之胸中有针有线,始信作者之腕下有经有纬。 不然者,几何其不见一事即以为一事,又见一事即又以为一事,于是遂取事前先起之波,与事后未尽之波,累累然与正叙之事,并列而成三事耶? 如酒生儿李小二夫妻,非真谓林冲于牢城营有此一个相识,与之往来火热也,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作此一个地步,所谓先事而起波也。 如庄家不肯回与酒吃,亦可别样生发,却偏用花枪挑块火柴,又把花枪炉里一揽,何至拜揖之后向大多时,而花枪犹在手中耶? 陆谦、富安、管营、差拨四个人坐阁子中议事,不知所议何事,详之则不可得详,置之则不可得置。 忽断忽续,忽明忽灭,如古锦之文不甚可指,断碑之字不甚可读,而深心好古之家自能于意外求而得之,真所谓鬼于文、圣于文者也。 杀出庙门时,看他一枪先搠倒差拨,接手便写陆谦一句;写陆谦不曾写完,接手却再搠富安;两个倒矣,方翻身回来,刀剜陆谦,剜陆谦未毕,回头却见差拨爬起,便又且置陆谦,先割差拨头挑在枪上;然后回过身来,作一顿割陆谦富安头,结做一处。 旧人传言:昔有画北风图者,盛暑张之,满座都思挟纩;既又有画云汉图者,祁寒对之,挥汗不止。 于是千载啧啧,诧为奇事。 殊未知此特寒热各作一幅,未为神奇之至也。 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 昔百丈大师患疟,僧众请问:“伏惟和上尊候若何?”丈云:“寒时便寒杀阇黎,热时便热杀阇黎。” 今读此篇,亦复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真是一卷“疟疾文字”,为艺林之绝奇也。 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 虽然,以阁子中间、山神庙前,两番说话偏都两番听得,亦可以见冤家路窄矣!乃今愚人犹刺刺说人不休,则独何哉? 此文通篇以。 3.仿(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的方法评点诗词评赏南唐二主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妇孺皆知的名句,出自南唐著名的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可以说是个异数,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通晓音律,造诣很深,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不称职的国君,他25岁继位南唐国君,当时的南唐已经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国破,他被宋军俘虏,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最终又被宋太宗赐药毒死。 李煜虽然在治国上才能平平,却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位皇帝词人为什么能如此受到王国维的肯定?有李清照之誉的叶嘉莹先生又是如何评价李煜的词呢? 因为词本来就是歌词之词,都是写给歌女去唱的,是歌词之词,可是你看李后主写些什么呢,我们看李后主写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李后主之所以不同了,李后主写的不再是歌词之词了,李后主写的是他自己破国亡家的悲哀,小楼昨夜又东风,是我的故国不堪回首在月明中,所以王国维说,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伶工就是演奏音乐的人,伶人演奏音乐的,歌唱的奏曲子的人。 就是配合着当时的宴乐歌唱的曲词,所以作者写的都是那些美女跟爱情,作者不是言志,不是说他自己的感觉和感情。 可是李后主站出来写他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所以他就改变了伶工的词,成为士大夫的词。士大夫就是自己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 曹雪芹为什么打破了旧小说的传统?旧小说写历史、写传闻、写神话,都不是自己,与作者无干,可是曹雪芹写的是他自己亲身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的一段深刻的体会,是出于自己深刻的体会。 他不得不写,他不得不说,所以他打破了小说的传统,李后主经过破国亡家的这种惨痛的遭遇,他心里边有这样的悲哀感慨,不能不说。 所以当他写歌词的时候,不再写歌女的歌妓酒女的词了,而把他自己的悲哀写出来了,所以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是中国词演化上的一大转折。 所以后来才有苏东坡,所以后来才有辛弃疾,不再是给歌女写歌唱的词,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自己的话,这是李后主之了不起的一点。 还有一点,王国维又说了,“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单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这句话说得很妙了,李后主一个亡国之君,王国维说他居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如果从释迦、基督的宗教的哲理来说,李后主就是个罪人,他一天到晚耽溺在酒色之中,笙歌享乐之中。 他没有解脱,他没有政务,他没有从他罪恶之中脱出,他怎么能担荷我们人类的罪恶?所以这句话王国维是个比喻,就是说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耶稣说,我是为众人的罪恶而死的,用我的鲜血洗尽了所有人的罪恶,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度众生我誓不成佛。 我愿意担荷,我愿意为众生的痛苦,众生的罪恶而担荷。李后主不是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释迦,也不是基督。 王国维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悲哀,都有我们的痛苦,都有死生离别,而李后主把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都写出来了,这是王国维的比喻的意思。 不是说它就担负我们的罪恶,就是说他一个人把所有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李后主怎么把我们众生的悲哀都写出来了。 我们先看他一首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不是写的所有的人类嘛,是人生,不是个人,是他整个的人生。为什么这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整个的人类的悲哀?你看他怎么写的,这么短的一首小词,能够写出我们所有的人类的悲哀。 “林花谢了春红”,李后主这个人真是个天才,这么简单,这么直接,而他真是掌握了要点。 他用那么浅白的话,没有雕章琢句,没有用什么古典,什么典故,什么历史,没有。 “林花谢了春红”,这六个字真是写得好。“林花”满林的花,都谢了,“谢了”是已成的事实,完全凋谢了,林花就谢了,“谢了”如此的大白话,而“谢了”两个字包含了这么深的悲哀,完全凋零净尽了。 满林的花都凋零净尽,什么花?林花谢了,林花谢了是春红,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红是最鲜艳的颜色。充满了生命的,那么鲜艳的颜色,这么美好的春天的红花。 满林的花,“林花谢了春红”,真是“眼见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三个字,是他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短暂?这么美好的生命,为什么如此之短处无常?太匆匆,多么白话的简单的三个字。 里边有两个是叠字“匆匆”,真是太匆匆,你除掉了这么白话简单的“太”字,你还没有办法可。 4.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圣叹(1608—1661),原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 一生著述甚丰,仅文学批评就写了十种著作(含未完稿),《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其中之一。金批《水浒传》融合了金氏个人的情感、意趣和理想,在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从文本、传播、理论三个层面综合分析,才能见出金评《水浒传》的整体价值。 一、金评《水浒传》的文本价值 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是指评点者对小说文本所作出的增饰、改订等艺术再创造活动,从而使评点本获得了自身的版本价值和文学价值。 金圣叹对《水浒传》在艺术上作了较多的增饰和加工,使小说文本益愈精致。他为《水浒传》写了《序一》、《序二》、《序三》、《宋史纲》和《宋史目》批语、《读第五才子书法》、托名施耐庵所作的一篇序,以及正文的评点。 其中《序一》通过讲述古今经书的兴废引出评点的使命,在论述经书兴废中阐发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序二》申辩《水浒传》的主旨非“忠义”,可以说是他为《水浒传》作正名;《序三》上承《序一》,对所提出的文学本体性问题给予发挥。具体的评点又包括楔子和七十回的每回回前总评、双行夹批和眉批。 他在《序三》中说十二岁时得到贯华堂古本并加以评点,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所谓的古本是假托之辞,他是以百回本为底本,把百回本的“引首”与第一回合并,更为楔子,以百回本第二回为第一回,删掉招安的情节,而加写卢俊义惊恶梦一节作为结尾。 对前七十回文字也作了许多改动。 金氏对《水浒传》作的这些具有强烈主体性的修正,体现了三层情感内涵: 其一,担忧国家动荡、农民起义频繁的状况。 他就是要通过删改和评论《水浒传》,“诛前人既死之心,防后人未然之心”。金氏对《水浒传》最大的改动是砍掉招安情节,代之以卢俊义梦见嵇叔夜斩杀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情节。 他认为如果写宋江等受招安而成为朝廷官吏,就会使得“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要警戒后人犯上作乱,就必须将闹事者斩尽杀绝。 其二,辨明作品中人物忠奸的政治分析。他对高俅之类奸臣贪虐无限、祸国殃民的罪恶大张伐跶。 他在第51回的批语中写道:“一部书并不正写高俅一笔,而高俅之恶贯于斯盈矣。”高俅的罪恶不是一个人的罪恶,而是一群人、一种势力的罪恶。 其三,区分人物真假性情的道德判断。金圣叹对宋江深恶痛绝,多处批语突出其虚伪不实,指出他假仁假义,就会以金钱收买人心。 与此相对,金氏对李逵、鲁达等豪爽之人,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金批《水浒传》体现的三层情感内涵在众多《水浒传》刊本中独树一帜,表现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 二、金批《水浒传》的传播价值 评点是一种在最大程度上以读者为本位的批评形态,小说评点之发生、兴盛,其根本因素在于小说评点的传播价值。 所谓小说评点的传播价值,大致表现为内外两端,就内在形态而言,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对读者的阅读影响和指导作用;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小说评点对小说传播和普及的促进。 首先从内在形态角度分析。 圣叹针对读者阅读通俗小说只看故事,不重小说的文学性的通病,一方面在理论上阐明通俗小说的文学价值,同时在评点实践中归纳出大量的文法,以此帮助读者阅读领会。 他指出小说结构要有整体感,要注意统一性。他在“读法”中说:“《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两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 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他还要求小说结构本身的形式美,即讲求对比、和谐、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如第23回总评中说,“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 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也。” 用自然景物和音乐等比喻小说情节安排中的节奏,体现了圣叹对形式美的重视。“犯中求避”是金圣叹指出的又一项小说写作技巧。 “避”是指避免重复,“犯”是指同中求异,故意写类似的事件、场面、行动,显出其差异。 如他在“读法”中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写不同类型的粗鲁之人,是耐庵笔力;见出粗鲁人的不同类型,是圣叹眼力。 圣叹不仅揭示了所谓的“篇法章法句法”,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感悟直接传递给读者。对朝局混乱的批判、对奸臣当道的抨击,圣叹历来都是疾言厉色,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梁山好汉的豪行壮举,他深表同情,啧啧称奇,体现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金批《水浒传》的语言也是极富个性的,洋洋洒洒,机锋跳跃,讽刺中含怜惜之情,嘲讽中寓警世之志,处处见出真性情,这一切都对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来看外在现象。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论迅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在他生前,顺治十四年就有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其后金评《水浒传》广为流传,几乎淹没了其它版本。 “顾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王应奎《柳男随笔》)金批《水浒传》甚。 5.对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做出点评的是谁金圣叹(1608.4.17-1661.8.7)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一说本姓张,名喟,享年五十三岁(虚五十四岁)。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他斥责"犯上作乱",释"水浒"之名为"恶之至,迸之至,不与同中国",反对"以忠义予之";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鱼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盗贼的官军,并意识到"一高俅"之下还有"百高廉","千殷直阁"及其狐群狗党,结成祸国殃民的社会势力,108人"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因而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他认为,"居其邦,不窃议其大夫之得失,恶伤治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然而又承认天下无道则庶人敢议,"庶人之议皆史也"。 可以看出,金圣叹的思想中是充满着矛盾的。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他的诗文评比较平常,如强分律诗为二解,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之法说诗,颇为人所诟病。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继李贽、叶昼之后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他自谓评书"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 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水浒传》令人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即使是同一类型的性格,也要显示出同中之异。他的评点中还涉及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应表现出多面性、复杂性,又应表现出统一性、连贯性的问题,如他认为《水浒传》中先写鲁达以酒为命,后写鲁达涓滴不饮,"然而声情神理,无有非鲁达者";写李逵朴至中又有奸猾,而"写得李逵愈奸猾,便愈朴至"。也涉及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问题,"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他也很重视情节和结构:认为情节要出人意外,用"奇恣笔法","龙跳虎卧",但又要合乎情理,"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一部书只是一篇文章",作者必须"全局在胸",因此讲究"过接"、"关锁"、"脱卸",要求行文如"月度回廊",有必然的次第。他所谓的"灵眼觑见,灵手捉住",相似于对创作灵感的强调;但他又重"法",说"临文无法便成狗嗥",并总结出种种表现手法,如"那辗"等等。总之,金圣叹已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 金圣叹在评点的同时,也对原作加以修改,除词句外,还作了全局性的删削。他判定《水浒传》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遂成今传的70回本。 6.金圣叹的诗,我只要诗词就比如,《沉吟楼诗选》这个里德诗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金圣叹自题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场诀别自题 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作吊,家家檐下泪珠流。 ——七绝 【金圣叹撰题联】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金圣叹题佛经 千古绝吟太白诗; 大江东去学士词。 ——金圣叹题书房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感题时势 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草木知名节,久而后成。 ——金圣叹题书斋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金圣叹撰技巧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题时令年节 (一年中秋赏月,金圣叹偶得上联,可是苦思半夜未有下联,次日他把这上联写在壁上,每天沉思,终不能对。直至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年守岁,其妻叹曰:“今夜是最后一天,到明日又是一年的开头了。”金圣叹一听,突然跳起来说:“下联有对了!”随即在壁上续接写出了下联。)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金圣叹题戏台(41+41=82字) 金圣叹评《水浒》第四十四回联批】 李逵忽然有假; 宋江到底无真。 宋江爷生不如死; 李逵娘死贤于生。 李逵取娘,村中遇鬼; 宋江取爷,寨里见神。 宋江爷不忍见活强盗; 李逵娘不及见死大虫。 李逵遇鬼,只见两板斧; 宋江见神,受三卷天书。 宋江遇玄女,是奸雄捣鬼; 李逵遇白兔,为纯孝格天。 李逵取娘归时,带两只真虎; 宋江取爷还时,携三卷假书。 7.金圣叹评此诗说"此等诗,字字化境"请你从"即,穿,便,向"中1、金圣叹评价的这首诗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全诗奉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回答你的问题:(这几个字都有所涉及,请你自行参考)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