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的比较唐诗和宋词相比,有何异同同:都属于古代诗歌范畴,唐诗中的律诗和词都有严格的格律。 异:一是朝代不同,分别是唐和宋;一是题材不同,分别是诗和词。对于第二点,大致说一下:诗分律诗和古风两类。 律诗大约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分别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 古风没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也不规定。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就属于古风类,名作有我们熟悉的〈卖碳翁〉等。 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压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 2.唐宋词中为什么有许多一样的词牌名楼主所说的“菩萨蛮”、“浪淘沙”、“梦江南”、“卜算子”、“清平乐”、“满江红”等,叫做“词牌”,指填词用的曲调。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 某个词牌的确定,大多以最初的那首曲调的名称或内容命名,当然,例外的也为数不少,同时,它们还因种种原因拥有其它名称。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又名《子夜歌》、《重迭金》等。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等。创自唐刘禹锡、白居易。 原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亦即七言绝句。 南唐李煜始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梦江南》,原名《望江南》,其它名称还有《忆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望江梅》等。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卜算子》,又名《缺月?焓柰贰ⅰ栋俪呗ァ贰ⅰ冻煲!贰ⅰ睹挤灞獭返龋坡姹鐾踝魇Ï灿檬郑顺啤安匪阕印保始宜烊∫晕كKµ魉氖淖郑圃稀?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仄韵; 《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 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六字。 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又一体,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满江红》,一名《上江红》,唐教坊曲。 《乐章集》、《清真集》并入“仙吕调”(曲调)。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格为准,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一般例用入声韵,南宋姜夔(kuí,音魁)曾始创平韵体,但用者不多。填此类词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与恢张襟抱。 也可酌增衬字。 如果只是一般的业余爱好,只要了解一些常用词牌的格式韵律就可以了,其出处倒也没必要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3.唐宋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4.唐宋词的文体特征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独特的形体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体认和揭示。 早在宋代,词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别名,表明宋人已经对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有所体认和揭示。又如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之类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以壮士比诗,以美人喻词,不仅是就风格意境而论,也是就形体特征而言。的确,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比之以齐言句为主体的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而言,犹如美人之比壮士,具有一种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的形体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描述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 一、标题形式更丰富多彩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又称“词调”、“词牌”。一首词的调名,与一首诗的诗题并不相同,诗题是诗的内容题材的规定与揭示,词调则是乐曲内容及其性质的标志。唐五代人填词,词的内容往往与曲调内容相符合,古人称之为“赋咏本调”或“缘题而赋”,这种情况下,词的调名实际上具有代词题的作用。后来,词的内容与曲调内容逐渐分离开来,调名则只表示它的音乐性质与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词人便在调名下另加题目或小序,以揭示创作缘起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北宋中前期词坛,从张先到苏轼,词题、词序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至南宋才进一步流行起来。 这样,一首词在标题的形式上有调、有题、有序,比之传统的诗歌较单调的标题形式(极少数诗篇题下有序)显得更为新颖多姿;比之大多数诗题(尤其是宋代诗题)的冗长乏味来,词调大多以三字为题,而且优美动听,也能令人产生更丰富的审美联想;同时,词序的写作(如苏轼、姜夔等人的词序)也更注重艺术性和抒情性,与词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颇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 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齐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词属单独一段的,称为“单调”或“单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称为“三叠”、“四叠”;大多数的词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或“双叠”。作为入乐歌唱的歌词,词的分片,主要是依据乐曲的分段而来的。唐宋时代,乐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称“阕”。乐曲有几遍,歌词也就相应地有几片。唐五代人填词,大多选用单遍的曲调,即“小曲”、“杂曲”,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酒筵娱乐歌唱。乐曲分两遍的最多,故词中的双片体或双叠体也最多。两遍的乐曲在演奏和演唱时以暂时休止来表示,而歌词的上下片之间在书写和刻印上则以空格为标志。三叠、四叠的词调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曲调太长,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缘故。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 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句”之称。 唐宋词中虽然也有少量整首词全为五言或全为七言句式的齐言体的作品,但长短句已占据词体的绝对主导地位。唐宋词中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而且句法也更加灵活多变,突破了一般诗歌的节奏和句法,可谓长短并用,奇偶相生,极尽错综跌宕之姿。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见宋词的句式已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的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堪称中国古代诗体演变的一大进步。唐宋词的长短句式,虽极尽参差变化,但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依曲拍为句”,有具体的法度规范可以依凭。乐句有长短,节拍有急慢,因调而异,各调不同,那么依调填词,随物赋形,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长短不齐、参差多变的句式特征。据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等书来统计,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词调约有800多调、2300多体。不仅各调体制不一,而且一调多体。调和体的区分,既有篇段体制上的差别,也有平仄音韵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词的参差多变的长短句式,与摇曳多姿的篇段结构、乃至新颖多样的标题形式等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词体的外观形象,给人以超越凝固方板的传统诗体的袅娜之美;再加上丰富多彩的韵声韵位的变化、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唐宋词于是形成了成百成千的“调”与“体”,真是琳琅满目,各具风采,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画廊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5.(一)首先写出带有“花”字的唐宋词30句,在每句前面标明序号,每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柳永 倾杯乐 禁漏花深 2。 两竿红日上\花\——柳永 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 3。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柳永 迎新春 ?O管变青律 4。 画堂春过,悄悄落\花\天。——柳永 促拍满路花 香靥融春雪 5。 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柳永 瑞鹧鸪 天将奇艳与寒梅 6。常记探\花\人。 露英千样,粉香无尽,蓦地酒初醒。探\花\人向花前老,\花\上旧时春。 ——张先 少年游 帽檐风细马蹄尘 7。杂\花\池院,风幕卷金泥。 ——张先 江城子 镂牙歌板齿如犀 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9。 晚来妆面胜荷\花\。鬓??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晏殊 浣溪沙 玉碗冰寒滴露华 10。馀\花\落尽青苔院。 ——晏殊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 11。正好艳阳时节,争奈落\花\何。 ——晏殊 相思儿令 春色渐芳菲也 12。禊赏祗园,\花\艳云阴笼昼。 ——吴文英 探芳新 九街头 13。梅\花\偏恼多情月,慰溪桥、流水昏黄。 ——吴文英 风入松 画船帘密不藏香 14。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 ——吴文英 暗香 县花谁葺 15。 缥缈孤山南畔路,相对\花\房竹屋。 ——吴文英 念奴娇 思生晚眺 16。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吴文英 惜红衣 鹭老秋丝 17。南国春归,上阳\花\落,止添憔悴。 —— 赵长卿 水龙吟 天教占得如簧 18。\花\轻疑是红绡挂。 ——欧阳修 渔家傲 叶重如将青玉亚 19。 浮\花\催洗严妆面。 \花\上蛛丝寻得遍。——欧阳修 渔家傲 乞巧楼头云幔卷 20。 黄\花\万蕊雕阑绕。——欧阳修 渔家傲 九日欢游何处好 21。 矾花\吹在流霞面。——欧阳修 渔家傲 青女霜前催得绽 22。 美酒一杯\花\影腻。——欧阳修 渔家傲 露裛娇黄风摆翠 23。 惜\花\只惜年华晚。——欧阳修 渔家傲 对酒当歌劳客劝 24。 \花\外迟迟宫漏发。——欧阳修 玉楼春 西亭饮散清歌阕 25。 \花\前姊妹争携手。——李元膺 菩萨蛮 彩旗画柱清明后 26。 恋树湿\花\飞不起。——朱服 渔家傲 小雨廉纤风细细 27。 风外桔\花\香暗度——刘?m 惜双双令 风外桔花香暗度 28。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 ——时彦 青门饮 胡马嘶风 29。野鹿衔将\花\去,休回首、河洛丘墟——刘克庄 六州歌头 维摩病起 30。 \花\妖艳,天公惜。——刘克庄 满江红 祷祝封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