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坟墓的诗句描写“墓碑”的诗句有: 1.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苏轼《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2.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灵澈《句》 3. 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弘一《贻王海帆先生》 4.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文天祥《葬无主墓碑》 5. 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唐代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一、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苏轼《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原诗: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二、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灵澈《句》 原诗: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三、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弘一《贻王海帆先生》 原诗: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四、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文天祥《葬无主墓碑》 原诗: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五、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唐代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衔恩暂遣分龙节, 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 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 2.描写坟墓的诗句描写“墓碑”的诗句有: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苏轼《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灵澈《句》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弘一《贻王海帆先生》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 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文天祥《葬无主墓碑》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 ——唐代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一、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苏轼《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原诗: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 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 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 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二、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灵澈《句》 原诗: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 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 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 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 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三、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弘一《贻王海帆先生》 原诗: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 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四、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 ——文天祥《葬无主墓碑》 原诗: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 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 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 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 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 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五、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唐代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 衔恩暂遣分龙节, 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 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 3.古代墓葬风水打油诗昆仑出脉来龙远,便以干枝大小推。 或伏平地旋左右,或从起伏看动机。 束咽结气五星换,金龙到来把头低。 前有朱雀相迎到,左右龙虎两相依。 顺看山头倒看水,千川百水引龙归。 弯弯水来明堂娶,此地结穴总相宜。 大干大龙江河汇,枝龙涧溪也相依。 山水溶情是血脉,斜飞直走不相宜。 来龙是主朝为客,要使宾主有情义。 堂内莫叫有空缺,凹风吹来散真气。 世间山水千样别,此教世人识大体。 虚花假穴山山有,世人莫叫庸师迷。 偶有行龙平一节,便有前山来相逼, 龙虎虽到不相伴,更无明堂结内气, 水口流去无关锁,此为花穴不须疑, 便是金龙来低头,此地寻穴切莫为。 千里寻龙先看水,水口未收龙未聚。 更从前方寻一节,两水相交好寻地。 莫叫寻龙过了头,前方空荡气难娶。 要得龙虎来相关,缩动平拦有真机, 山要青葱水要碧,穷山恶水是凶气。 纵然堂局生得好,皮崩肉裂露杀机。 去水最怕风水乱,来龙又怕路踩断。 电杆铁塔山中立,真龙也叫伤了气。 龙到平原无起伏,但从水路认玄机。 若得众水来交会,此地落穴何须疑。 平洋行龙与山别,莫疑龙虎无交接。 前无朝案后无山,四方来水却相关, 地低一寸当为水,地高一寸也是山。 时人识得其中妙,便是平洋地中仙。 理气: 不论来山千里脉,但从入首看真龙。 顺看来山倒推水,阴阳零正两相通。 正配山龙零配水,管叫世代永昌隆。 先从穴上辨来龙,阴阳雌雄妙无穷。 阴来阳坐阳来阴,阴阳交错要分清。 一六为水三八木,二七四九仔细寻。 经四立向有玄机,先贤留下妙经文。 一卦纯清为大吉,山向水口合城门。 山归山来水归水,阴阳两路顺逆行。 莫叫山龙下水里,莫叫水龙上山林。 颠倒得运是珠宝,顺逆失运是火坑。 若遇正神坐正位,便将水口配零神。 父母子息不相杂,此是人间地龙精, 三元九运常不败,生来大地合天心, 天造地设大造化,天子临朝管万民, 纵是勾搭小地脉,定然富贵远传名。 真龙的穴运未到,也叫地师枉费心, 斯人未得荫其福,祸到无常反为根。 三元九运相交替,好将无形配有形。 父母子息天地人,地元一卦最要纯。 休得兼左或兼右,出卦空亡是祸根。 父母或可兼左右,兼地兼人要分明。 兼地不可过五度,兼人过六也不宁。 莫怨天地少情义,阴差阳错祸为真。 若是来龙合兼度,坐向顺兼也合情。 山要合向向合水,左右阴阳两边分。 兼三之内得下卦,兼过三度寻替星。 若成父母三般卦,前世休来有福份。 玄空妙诀不在多,龙向砂水已说清。 有人识得飞星妙,天地乾坤掌中论。 4.名人写的有关古人墓地的诗词有哪些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的墓志铭: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 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 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 所论于一人之 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东坡先生墓志铭(宋·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太夫人忧,终丧。 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比答制策,复入三等。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 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公遍问老校,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 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伐行无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 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 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 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 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 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 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 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 密人私以为幸。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 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 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 5.关于祭祀的诗句有哪些1、唐代 李峤《汾阴行》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2、宋代 张祁 《庐州诗》 其后立良止,祭祀在宗枝。罪戮彼自取,祸福尚能移。 3、唐代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4、唐代 韩愈《寄卢仝》 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俸钱供给公私余,时致薄少助祭祀。 5、宋代 陈藻《辛巳岁晚上坟》 过淮不拟成僧去,挂纸谁能接迹行。多少陇头无祭祀,此来犹喜剩余生。 6.陵墓中国古代埋葬帝王、后妃的坟墓和祭祀建筑群。 它与宫殿、坛庙一样,都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体现了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 建筑形制和沿革 远古时代,殉葬制度简单。 《礼记·檀弓》载:“古也,墓而不坟;”《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商代已很重视埋葬制度。 至迟在周代就把殡葬制度纳入朝廷礼制范围。《周礼·春官》载“冢人”的职责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 ……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 现知最早的地上王墓遗存,比较典型的是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墓,墓上有坟丘,坟顶有寝殿遗迹,坟上可能遍植树木。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秦始皇陵,规划和造型都很严格整齐。 陵丘为3层方形夯土台,顶部建有寝殿;坟上遍植柏树,以象征山林。古代帝王坟墓通称陵寝,又称山陵,即从这种形象而来。 秦始皇陵周围有2层围墙, 围墙正中建门阙,整齐对称;陵墙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 汉承秦制。 西汉陵墓大部分位于长安西北咸阳至兴平一带,陵丘都是正方形截锥体,称为方上。陵上面建寝殿,四周建围墙,呈十字轴线对称。 帝陵旁还有后妃、功臣贵戚的坟墓,形式与帝陵相似,但规模大为减小。帝陵周围还建有官署、贵戚第宅、苑囿,外绕城墙,称为陵邑,是一种很特别的贵族居住区。 东汉帝陵大部分集中在洛阳(北魏)北邙山上,形制继承西汉,但体量缩小,而且没有陵邑。南朝帝陵规模不大,坟丘上不建寝殿,但开始在陵前设置纵深的神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刻的麒麟(辟邪)、墓表和碑。 唐代陵墓是汉陵以后的又一种典型形式。唐代18处陵墓中有15处是利用自然山丘作为陵体,周围建方形陵墙,四面正中建阙门,外置石狮,正南设置很长的神道,南端建大阙门。 两侧布置石人、石马、朱雀、华表等。陵顶不建寝殿,而改在门内设献殿。 五代十国帝陵规模都不大,从已发掘的南唐二主和前蜀王建墓来看,更多注重墓内装饰,雕刻、壁画的构图和技法水平都很高。北宋陵墓综合了汉唐的特征,但更规格化。 帝陵的主体称为上宫,为十字轴线对称,方形围墙,四面正中设门,转角处建角楼,南面设神道,建阙门。 神道两侧对称排列大朝会的仪仗,有宫女、官员、使臣、马、象、羊、虎等石刻,最南端建阙门,称为乳台。 另在上宫的北面建下宫,为一组供奉帝后遗像和祭祠使用的祠祀建筑。帝陵西北方为后陵,形制与帝陵相同而规模减小。 宋以前帝王陵墓至今只发掘了很少几座,很难全面判断墓室形制,但从已知的有关材料来看,大体上汉以前多为土穴木椁方形单室;汉以后多为砖石拱券结构,有前、中、后3墓室或前后2墓室,墓道很长。 明代陵墓继承了宋代集中建陵,组成陵区环境的传统,同时加强了神道建筑处理,突出陵墓前导部分的气氛,但对陵体作了大的变动。 明陵的陵体完全宫室化,是对朝会格局的模拟,其中前朝部分为宫室型的纵向院落,而将后寝部分改为明楼宝城。清代陵墓与明陵基本相同,只是规模略小,每陵都设神道,并有独立的后妃陵墓。 墓室都是多室型拱券结构。 建筑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 因此要求建筑表现出某种肃穆、崇高、永恒的艺术气氛。陵上种植长青松柏,就表明了陵墓所追求的涵义。 在建筑处理上,唐代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设计,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富有稳定、坚实、严肃的性格,陵丘顶上建寝殿,更突出了这种建筑的神圣性。 但当时对环境序列重视不足。 唐代开始重视环境,陵前设置很长的神道,用门阙、石刻加深了序列层次,烘托出了浓重的纪念性格。而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坟丘,使神道至陵前逐步升高,展示出雄伟壮阔的气势。 但陵墓本身建筑处理不多,气魄开阔有余而格调深沉肃穆不足。宋陵综合汉唐手法,并将帝陵后陵集中修建,环境总体气氛组织得比较好,但因受风水观念影响,依“五音姓利”的说法,以国姓赵属“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偏西),必须按照“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布置建筑,所以各陵都是前(南)高后(北)低,再加南对嵩山少室,北靠洛河,更加大了后倾的趋向。 明清陵墓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主要表现在:①集中修建,注重环境效果。环境都是正面开敞,其余三面山峦环抱的小盆地,前低后高;建筑与环境尺度适中,都是在人的正常视野范围以内,既保证了整体气势雄阔,又使人能够把握住完整的艺术效果。 ②每陵正对一个山峰,将自然的山陵组织到人造的陵墓建筑中,增加了建筑艺术形象的内涵。 ③特别注重前导部分的序列处理。 清陵每陵前都有神道、碑楼,加深了各陵的层次。明十三陵只有1条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前总长达7。 5公里,共分3段,艺术效果极为强烈,实际上是整个陵区的一条脊骨。④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明楼宝城,形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中国盗墓史(盗墓,当然是违法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有些绝招是。 7.与乾陵有关的诗句一、唐朝1首 1、《寄乾陵杨侍郎》唐: 子兰 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 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唐: 子兰】 二、明朝28首 1、乾 陵 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监察御史 刘伯温】 2、过乾陵 巡行几度过乾陵,遥忆当年感慨生。 雀入凤巢彝道鼓,阴乘阳位大伦轻。 禁垣有趾荒青草,殿寝无痕毁劫兵。 独有数行翁仲在,夕阳常伴野农耕。 【巡抚 马文升】 3、梁山雪 梁山雪,春霏雱, 下有居人兮驱牛羊, 止知武,不知唐。 梁山雪,留(山含)(山扈), 下有居人兮收宿莽, 不知唐,止知武。 梁山雪兮丘山圮, 有客经此憾未已, 东望昭陵兮三十里。 【巡抚郭登庸】 4、乾陵 天枢突立与天齐,天上为陵也恨低。 鹦鹉不回千载梦,牝鸡无复伍云栖。 汉宫月落金人泣,秦苑风寒石马嘶。 玉匣朱襦在何处,只残荒垄麦成畦。 【参政卓玄应】 5、 断兽空碑卧草坪,荒茵落日走鼯鼬。 吁嗟唐帝先埋处,今世惟呼女后茔。 吁嗟莲花似六郎,含元殿里映宸妆。 但夸兄弟承恩宠,飘泊谁怜帝在房。 禁门同气不相能,一谶何知遽可凭。 非有梁公忠挟昌,此山都是武家陵。 【杨美益】 6、 双阙指云枢接天,兽埋碑断草芊芊。 阿婆顿忘贞观事,野老指传嗣圣年。 不是赤心呼母子,谁能取日出虞渊。 朱襦玉匣今尘土,独有游人翰墨鲜。 【柏乡 魏槐川】 7、 帝王陵寝郁漓岏,独有乾陵称则天。 怪得满朝男事女,高宗原是好人冠。 长发未就颦娥猜,一见君王笑靥开。 试向昭陵原上问,才人妩媚几时来。 昭阳宫里醉颜酡,祔葬乾陵奈尔何。 酋长缠头罗列处,六郎花里梦中过。 唐室将倾不可支,庐陵帝子一丝危。 二妃骨醉诸王鸩,罄竹难书没字碑。 【北海杜诗】 8、无题 曾将弱质事先皇,再整新妆悦嗣王。 抔土未干流帝子,嫠居无奈狎张郎。 生前已享祀周曌,死后何须祔李唐。 失侣塞鸿休过此,忍看羞墓在山傍。 【邢云路】 9、 乾陵树木已摧残,雨洒风吹石兽寒。 故事老年都忘却,问人重借史书看。 【寒材】 10、 荒丘翁仲对夕曛,传是唐家女主坟。 周曌那堪仍祔李,回车不忍看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