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你写出一首与腊月有关的诗词.去年腊月廿八夜与佳人之诗 乙酉腊月廿八日思青所郁歌 是夜心烦乱,君心伤我眠。 常恐悲伤至,岂料是今天。自别无所求,惟望尔能怜。 不知缘何故,总有隔心肝。我心莫能解,彼者木如酣。 尔若嫌我怪,我性自天然。既知我面薄,何为使赧颜?尔心寒似铁,我心何熬煎!曾经一夕话,令我守百年。 朝暮不时择,语动心不安。携手如何约,今别如云端。 我痴情固此,依旧倚孤船。向不期虚命,今日庙中闲。 神子谓我曰:不若隐钟山。我亦有斯苦,但求响文寰。 未想盛年去,迟暮再作仙。今日岁已暮,明日送年关。 天下俱豪饮,我独无管弦。但期江南路,人人皆自欢。 我实心如塞,口若含黄连。展转寒冬夜,开卷熏炉烟。 寒夜正如我,憔容有谁看?。 2.描写腊月的诗词“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四扫尘的风俗;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隐描写祭灶的风俗;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这是宋代诗人朱淑真描写除夕守岁的风俗.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 喧逐似火攻。”这是元代诗人赵孟 描写“岁旦”燃放爆竹焰火于庭前的风俗。 杨巨元的“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孙一元的“元日狂歌倒竹樽,东风昨夜到柴门”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陆游), 春来更有好花枝”(陈献章) 3.描写腊月的诗词“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四扫尘的风俗;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隐描写祭灶的风俗;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这是宋代诗人朱淑真描写除夕守岁的风俗.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 喧逐似火攻。”这是元代诗人赵孟 描写“岁旦”燃放爆竹焰火于庭前的风俗。 杨巨元的“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孙一元的“元日狂歌倒竹樽,东风昨夜到柴门”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陆游), 春来更有好花枝”(陈献章)。 4.求只描写腊月不带个人感情的诗词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5.描写节日的宋词词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 “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 “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 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 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 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 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 “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 “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 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 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 “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 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 6.求描写四大节日的宋词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