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归雁的解释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妨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我们领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范之麟) 2.古诗《归雁》共有几首标题含有“归雁”的古诗(共37条数据)_诗词名句网 首页 >; 诗词查询 >; 归雁年代: 全部 宋(44) 唐(8) 元(2) 明(1)查询到标题含有"归雁"的古诗一共37首! 1、《易庵道人归雁苍两月矣作诗趣之》 4、《归雁》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是物关兵气,何时 杜甫的其他2首-> 5、《归雁》 年代:宋 作者:孟贯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汀洲齐奋翼,霄汉共成行。雪尽翻风暖,寒收 3.古诗 归雁唐 · 钱起《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释】(1)潇湘:泛指湖南地区。等闲:随随便便,轻易。(2)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3)请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译文】大雁啊!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你不呆,为什么要轻易从那儿回来呢?那里有澄澈碧绿的水,明净的沙石,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4.【杜甫的古诗《归雁》和《月夜》分别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归雁归雁: 背景提要:春天来了,望见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译: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月夜: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5.跪求古诗归雁 译文您没说清楚是谁的诗,下面的供参考: 归雁 钱起 潇湘①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②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 不胜④哀怨却归来。 【注释】 ①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 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 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④胜(音升):承受。 【评析】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有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麽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钱起考进士,诗题是《湘灵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传到现在,算是应试诗中的佳作。中间写湘灵(传说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调清音,如怨如慕,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尤有余韵。这首七绝,则把“湘灵鼓瑟”说成鸿雁北归的原因。构思新奇,想象丰富,笔法灵动,抒情婉转,以雁拟人,相与问答,言外有意,耐人寻绎,为咏物诗开无限法门。 【归 雁】 杜 甫 春 天 万 里 客 , 乱 定 几 年 归 ? 乱:指安史之乱。 肠 断 江 城 雁 , 肠断:特别悲伤。 高 高 向 北 飞 。 背景提要:春天来了,望见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译: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6.杜甫的古诗《归雁和月夜》分别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归雁(杜 爱归雁: 背景提要:春天来了,望见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散译: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月夜: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 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 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 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 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 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 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7.带乡书归雁的古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 寄江南诸弟(唐·韦庄) 五言律诗 押冬韵 万里逢归雁,乡书忍泪封。吾身不自保,尔道各何从。 性拙唯多蹇,家贫半为慵。祗思溪影上,卧看玉华峰。 初秋长安感怀(明·王弘诲)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客馆新秋至,空庭一叶飘。晚蝉鸣树近,归雁倚空遥。 乱后乡书断,愁来浊酒销。故人多意气,秉烛对深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