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元曲如题,解释一下元曲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 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 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 《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 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 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 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 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 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 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 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 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 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2.孟江女哭倒长城后.始皇帝很生气.下圣纸要孟江女七世不的团圆.有谁知搂主的说法我没听过,倒是听过这个:爱之七世轮回 故事的开头是亘古以前。 夏夜的月光,朦朦的挥撒在牛郎清寒的草舍上。牛郎点不起灯,月夜却给了他一室的清辉。 这晚青苔如腻的石阶上脚步悉嗦,来了一位客人。长发如丝,白袂飘摇的仙子叫织女,她说她爱上了善良的牛郎。 两人一起生活,激怒了西天王母。一个地位显赫,恶毒好妒的女人。 她用一道金钗划过一条无法逾越的银河,七月七日从此成了牛郎织女们望眼欲穿的遥遥归期。王母发下巫毒的恶誓:让他们到人间受尽情苦的折磨,七世不得美好姻缘…… 到了春秋时期。 牛郎转世名叫尾生,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最守信用的书生。他爱上了一个不知名的女子。 七月梅雨的季节,他约这个女子在渡桥下相会。突然间天气转阴,白昼如晦,骤雨倾盆而降。 可他仍然坚守着相期的誓约,忘记了风雨吹袭,也不顾云黑雾暗,憧憬着相会的幸福。 他等待着,河水涨水了,他不走。 水涨过他的腰际,他还不走。 水终于没过他的头顶,他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雨过天晴,水退了。 阳光照在他湿漉漉的长袍上。他冰凉的脸上凝固着宁静的笑容,俊美的好象一尊永恒的石雕。 那女子闻讯赶来,见状大哭,投水殉情。 到了秦代。 尾生是万喜良,他的女友是孟姜女。 两人情深意琢,他们结为夫妻。 暴虐怪恹的君主秦始皇要修长城,于是新婚之夜成了她们的绝别时分。孟姜强忍着铭心刻骨的离愁别绪,打理好喜良的冬衣,镇定的背上蓝布印花的包袱,她细碎的莲步印满在迢迢寻夫之路。 长城脚下,落木潇潇,山河呜咽。万喜良已化做黄土一坯。 孟姜柔肠寸断,万念俱灰。她悲痛欲绝的哭诉撕裂了秦代阴黧的天空。 她的哭声感天恸地,万里长城轰然崩溃,孟姜化做一尊石山自此千百年守候着心上人无望的归期。 到了汉朝 万喜良成了焦仲卿,而孟姜女则是刘兰芝。 刘兰芝成了书生焦仲卿之妻,然而一双恩爱的情侣却在专横暴戾的焦母驱遣下活活拆离。分手的岔道上,寒风颤动着树木,严霜结满庭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兰芝闪烁其辞的罗襦上填满隔宿的泪痕,他们对视的眼神中流露着深刻而缓慢的忧伤。 兰芝拒绝了太守家的婚事,悲愤地将青白之躯投入一泓池水。焦仲卿闻之自缢殉情。 他们的精魂化做一对叫做鸳鸯的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那金石般的鸣叫宣染着汉代乐府的长卷,使后人每读此页无不为他的浓墨重彩感叹唏嘘。 到了晋代。 焦仲卿是磨豆腐的青年叫秦桑,而兰芝是美丽的少女黄河。 他们是青梅竹马的邻居。 秦桑善于歌唱,他的声音流转的象黄鹂的啼鸣,他的嗓音嘹亮的响遏云霄。黄河倚楼听歌,菱花镜中的春水将她簪花的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辞,含情脉脉。 黄河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秦桑被无韵律的锦瑟弹出的秋雨困惑,破落的木屋里他的神情枯槁如木。 秦桑郁郁而死,可他的磨房仍有歌声在为他的姑娘吟出凄美的绝唱。 黄河逃出樊笼来到秦桑的磨房,流下悲伤的眼泪,歌声自自此消失。于是后人传言:不见秦桑不落泪,不见黄河不死心。 那晚月色很苦,寒阶的露水打湿了夭亡的恋情。 到了宋朝。 秦桑成了梁山伯,黄河是祝英台。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爱慕着同窗三载的梁山伯。 淡烟暮霭中两人立下殷殷重誓,夕阳古道上英台叮嘱着山伯迎娶的佳期。 英台褪去男装,蓬松的长发可与黑色的云朵相比拟 美貌的才女开始梳妆,并用菩萨蛮的词牌描出蛾眉,使黑眸凝聚成为绝句。 婚事在双亲的拆离下失败,山泊郁愤而亡。庭院深深如同水灾,祝英台的后花园里唐诗宋词孤孤零零地挂在枯荷和月光上…… 雷雨的夜晚,英台跃入梁墓共埋。 晴天里,四野里飘舞着斑斓的彩蝶,那是他们在漫天的抒写着情话。 到了元朝。 梁山伯是张生,祝英台是崔莺莺。 贫寒书生张君瑞寓居在崔姓人家。 邂逅了风华绝代的崔府千金莺莺。在红娘的撮合下,两人相互爱慕,情深绵邈。 绣阁深闺盛不下惆怅的相思,没精打采的美人终日回味着后花园的私喁。梦里一对刺绣的鹧鸪飞在她蠢蠢欲动的酥胸上,交颈而眠。 他们的爱又遭到势利的崔老夫人的横阻,于是十里长亭成了饯行的驿站。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张生的泪水涟涟,沾湿了青衫长袍。 分手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战乱的惊挠中,莺莺焦急地期盼着和张生的重逢。 数载后,张生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打马归来。 自此夫妻团圆,永不分离。 如此算来,织女和牛郎的的恋情,已经轮回了七世。 为了这圆满的结局他们整整等了三千年! 为了这圆满的结局,秦辞汉赋,唐诗宋词凄凄切切的写满了厚厚的三千年!!不知搂主是在哪儿看到的?。 3.三生七世,生是什么意思三生是指前生、今生、来生七世说的是七世轮回--<七世轮回> 传说 两个人在七世轮回中都能相爱 那麽他们会永生永世在一起 但如果在某一世断了 他们将承载永生永世的苦 繁星如河,我擎着半轮明月。 去追述我记忆中抹不去,挥不掉的三千年爱之记忆…… 青青的紫藤攀沿着我手中之笔,已网成滴翠的情节。 故事的开头是亘古以前。 夏夜的月光,朦朦的挥撒在牛郎清寒的草舍上。牛郎点不 起灯,月夜却给了他一室的清辉。 这晚青苔如腻的石阶上脚步 悉嗦,来了一位客人。长发如丝,白袂飘摇的仙子叫织女,她 说她爱上了善良的牛郎。 两人一起生活,激怒了西天王母。一个地位显赫,恶毒好 妒的女人。 她用一道金钗划过一条无法逾越的银河,七月七日 从此成了牛郎织女们望眼欲穿的遥遥归期。王母发下巫毒的恶 誓:让他们到人间受尽情苦的折磨,七世不得美好姻缘…… 到了春秋时期。 牛郎转世名叫尾生,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最守信用的书生。 他爱上了一个不知名的女子。 七月梅雨的季节,他约这个女子 在渡桥下相会。突然间天气转阴,白昼如晦,骤雨倾盆而降。 可他仍然坚守着相期的誓约,忘记了风雨吹袭,也不顾云黑雾 暗,憧憬着相会的幸福。 他等待着,河水涨水了,他不走。 水涨过他的腰际,他还不走。 水终于没过他的头顶,他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雨过天晴,水退了。 阳光照在他湿漉漉的长袍上。他冰凉 的脸上凝固着宁静的笑容,俊美的好象一尊永恒的石雕。 那女 子闻讯赶来,见状大哭,投水殉情。 到了秦代。 尾生是万喜良,他的女友是孟姜女。 两人情深意琢,他们接为夫妻。 暴虐怪恹的君主秦始皇要 修长城,于是新婚之夜成了她们的绝别时分。孟姜强忍着铭心 刻骨的离愁别绪,打理好喜良的冬衣,镇定的背上蓝布印花的 包袱,她细碎的莲步印满在迢迢寻夫之路。 长城脚下,落木潇潇,山河呜咽。万喜良已化做黄土一坯。 孟姜柔肠寸断,万念俱灰。她悲痛欲绝的哭诉撕裂了秦代阴黧 的天空。 她的哭声感天恸地,万里长城轰然崩溃,孟姜化做一 尊石山自此千百年守候着心上人无望的归期。 到了汉朝 万喜良成了焦仲卿,而孟姜女则是刘兰芝。 刘兰芝成了书生焦仲卿之妻,然而一双恩爱的情侣却在专 横暴戾的焦母驱遣下活活拆离。分手的岔道上,寒风颤动着树 木,严霜结满庭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兰芝闪烁其辞 的罗襦上填满隔宿的泪痕,他们对视的眼神中流露着深刻而缓 慢的忧伤。 兰芝拒绝了太守家的婚事,悲愤地将青白之躯投入一泓池 水。焦仲卿闻之自缢殉情。 他们的精魂化做一对叫做鸳鸯的鸟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那金石般的鸣叫宣染着汉代乐府 的长卷,使后人每读此页无不为他的浓墨重彩感叹唏嘘。 到了晋代。 焦仲卿是磨豆腐的青年叫秦桑,而兰芝是美丽的少女黄河。 他们是青梅竹马的邻居。 秦桑善于歌唱,他的声音流转的 象黄鹂的啼鸣,他的嗓音嘹亮的响遏云霄。黄河倚楼听歌,菱 花镜中的春水将她簪花的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辞,含情脉脉。 黄河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秦桑被无韵律的锦瑟弹出 的秋雨困惑,破落的木屋里他的神情枯槁如木。 秦桑郁郁而死,可他的磨房仍有歌声在为他的姑娘吟出凄 美的绝唱。 黄河逃出樊笼来到秦桑的磨房,流下悲伤的眼泪, 歌声自自此消失。于是后人传言:不见秦桑不落泪,不见黄河 不死心。 那晚月色很苦,寒阶的露水打湿了夭亡的恋情。 到了宋朝。 秦桑成了梁山泊,黄河是祝英台。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爱慕着同窗三载的梁山泊。 淡烟暮霭中 两人立下殷殷重誓,夕阳古道上英台叮嘱着山泊迎娶的佳期。 英台褪去男装,蓬松的长发可与黑色的云朵相比拟。 美貌 的才女开始梳妆,并用菩萨蛮的词牌描出蛾眉,使黑眸凝聚成 为绝句。 婚事在双亲的拆离下失败,山泊郁愤而亡。 庭院深深如同 水灾,祝英台的后花园里唐诗宋词孤孤零零地挂在枯荷和月光 上…… 雷雨的夜晚,英台跃入梁墓共埋。 晴天里,四野里飘舞着斑斓的彩蝶,那是他们在漫天的抒 写着情话。 到了元朝。 梁山泊是张生,祝英台是崔莺莺。 贫寒书生张君瑞寓居在崔姓人家。邂逅了风华绝代的崔府 千金莺莺。 在红娘的撮合下,两人相互爱慕,情深绵邈。 绣阁深闺盛不下惆怅的相思,没精打采的美人终日回味着 后花园的私喁。 梦里一对刺绣的鹧鸪飞在她蠢蠢欲动的酥胸上, 交颈而眠。 他们的爱又遭到势利的崔老夫人的横阻,于是十里长亭成 了饯行的驿站。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张生的泪水涟涟, 沾湿了青衫长袍。 分手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战乱的惊挠中,莺莺焦急地期盼着和张生的重逢。 数载后,张生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打马归来。自此夫 妻团圆,永不分离。 如此算来,织女和牛郎的的恋情,已经轮回了七世。 为了这圆满的结局他们整整等了三千年。 为了这圆满的结局秦辞汉赋,唐诗宋词凄凄切切的写满了 厚厚的三千年。 4.三笙七世含义三生是指前生、今生、来生七世说的是七世轮回传说两个人在七世轮回中都能相爱那么他们会永生永世在一起但如果在某一世断了他们将承载永生永世的苦繁星如河,我擎着半轮明月。 去追述我记忆中抹不去,挥不掉的三千年爱之记忆……青青的紫藤攀沿着我手中之笔,已网成滴翠的情节。故事的开头是亘古以前。 夏夜的月光,朦朦的挥撒在牛郎清寒的草舍上。牛郎点不起灯,月夜却给了他一室的清辉。 这晚青苔如腻的石阶上脚步悉嗦,来了一位客人。长发如丝,白袂飘摇的仙子叫织女,她说她爱上了善良的牛郎。 两人一起生活,激怒了西天王母。一个地位显赫,恶毒好妒的女人。 她用一道金钗划过一条无法逾越的银河,七月七日从此成了牛郎织女们望眼欲穿的遥遥归期。王母发下巫毒的恶誓:让他们到人间受尽情苦的折磨,七世不得美好姻缘……到了春秋时期。 牛郎转世名叫尾生,是那个时代有名的最守信用的书生。他爱上了一个不知名的女子。 七月梅雨的季节,他约这个女子在渡桥下相会。突然间天气转阴,白昼如晦,骤雨倾盆而降。 可他仍然坚守着相期的誓约,忘记了风雨吹袭,也不顾云黑雾暗,憧憬着相会的幸福。他等待着,河水涨水了,他不走。 水涨过他的腰际,他还不走。水终于没过他的头顶,他抱着桥柱被水淹死……雨过天晴,水退了。 阳光照在他湿漉漉的长袍上。他冰凉的脸上凝固着宁静的笑容,俊美的好象一尊永恒的石雕。 那女子闻讯赶来,见状大哭,投水殉情。到了秦代。 尾生是万喜良,他的女友是孟姜女。两人情深意琢,他们接为夫妻。 暴虐怪恹的君主秦始皇要修长城,于是新婚之夜成了她们的绝别时分。孟姜强忍着铭心刻骨的离愁别绪,打理好喜良的冬衣,镇定的背上蓝布印花的包袱,她细碎的莲步印满在迢迢寻夫之路。 长城脚下,落木潇潇,山河呜咽。万喜良已化做黄土一坯。 孟姜柔肠寸断,万念俱灰。她悲痛欲绝的哭诉撕裂了秦代阴黧的天空。 她的哭声感天恸地,万里长城轰然崩溃,孟姜化做一尊石山自此千百年守候着心上人无望的归期。到了汉朝万喜良成了焦仲卿,而孟姜女则是刘兰芝。 刘兰芝成了书生焦仲卿之妻,然而一双恩爱的情侣却在专横暴戾的焦母驱遣下活活拆离。分手的岔道上,寒风颤动着树木,严霜结满庭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兰芝闪烁其辞的罗襦上填满隔宿的泪痕,他们对视的眼神中流露着深刻而缓慢的忧伤。 兰芝拒绝了太守家的婚事,悲愤地将青白之躯投入一泓池水。焦仲卿闻之自缢殉情。 他们的精魂化做一对叫做鸳鸯的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那金石般的鸣叫宣染着汉代乐府的长卷,使后人每读此页无不为他的浓墨重彩感叹唏嘘。到了晋代。 焦仲卿是磨豆腐的青年叫秦桑,而兰芝是美丽的少女黄河。他们是青梅竹马的邻居。 秦桑善于歌唱,他的声音流转的象黄鹂的啼鸣,他的嗓音嘹亮的响遏云霄。黄河倚楼听歌,菱花镜中的春水将她簪花的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辞,含情脉脉。 黄河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秦桑被无韵律的锦瑟弹出的秋雨困惑,破落的木屋里他的神情枯槁如木。秦桑郁郁而死,可他的磨房仍有歌声在为他的姑娘吟出凄美的绝唱。 黄河逃出樊笼来到秦桑的磨房,流下悲伤的眼泪,歌声自自此消失。于是后人传言:不见秦桑不落泪,不见黄河不死心。 那晚月色很苦,寒阶的露水打湿了夭亡的恋情。到了宋朝。 秦桑成了梁山泊,黄河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爱慕着同窗三载的梁山泊。 淡烟暮霭中两人立下殷殷重誓,夕阳古道上英台叮嘱着山泊迎娶的佳期。英台褪去男装,蓬松的长发可与黑色的云朵相比拟。 美貌的才女开始梳妆,并用菩萨蛮的词牌描出蛾眉,使黑眸凝聚成为绝句。婚事在双亲的拆离下失败,山泊郁愤而亡。 庭院深深如同水灾,祝英台的后花园里唐诗宋词孤孤零零地挂在枯荷和月光上……雷雨的夜晚,英台跃入梁墓共埋。晴天里,四野里飘舞着斑斓的彩蝶,那是他们在漫天的抒写着情话。 到了元朝。梁山泊是张生,祝英台是崔莺莺。 贫寒书生张君瑞寓居在崔姓人家。邂逅了风华绝代的崔府千金莺莺。 在红娘的撮合下,两人相互爱慕,情深绵邈。绣阁深闺盛不下惆怅的相思,没精打采的美人终日回味着后花园的私喁。 梦里一对刺绣的鹧鸪飞在她蠢蠢欲动的酥胸上,交颈而眠。他们的爱又遭到势利的崔老夫人的横阻,于是十里长亭成了饯行的驿站。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张生的泪水涟涟,沾湿了青衫长袍。 分手时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战乱的惊挠中,莺莺焦急地期盼着和张生的重逢。 数载后,张生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打马归来。自此夫妻团圆,永不分离。 如此算来,织女和牛郎的的恋情,已经轮回了七世。为了这圆满的结局他们整整等了三千年。 为了这圆满的结局秦辞汉赋,唐诗宋词凄凄切切的写满了厚厚的三千年。 5.什么是元曲小令的曲牌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戏曲两种。 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 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不过有些衬字是极明显的,如王实甫的《[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谱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实甫在每个四字句上全加了三个衬字,读起来比单纯的四字句活多了,何况唱的时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评此曲“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后面的《尧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写的叫《带过曲》,当然何种可带何种不可带以及谁与谁带,自有严格的规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过的两个曲谱(另一个《小桃红》没谱,是依前人画的“葫芦”。) 《喜春来》和《乾荷叶》: 【喜春来】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风]、[阳春曲]、[喜春儿]。 亦入[正宫]。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问的《春宴》被认为是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词如下: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这首小令按律应通首押韵,但我填这首小令时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声韵的字,又为了不损全首的意气,故用了一个“鼓”字。“鼓”字现代音与通首的曲韵读起来差不多,但严格说算出律了——它不在这个韵部里。 特此说明一下,免得变成“教输先生”。 【干荷叶】小令用。 又名[翠盘秋]。亦入[中吕]、[双调]。 此调[南吕]专作小令用,[中吕]、[双调]只作联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这是一首来自民间小调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无曲可唱,所以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 于是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遂成了“元曲”这枝咱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葩。民间小调这个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说是“元曲”成其为“元曲”的一个根基式的过程。 所以前人讲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话,实在太有道理了。 举一首元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为范例: 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 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千上。 /read.dy?b=manuscript&t=588039&i=588039&p=1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 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 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6.元曲是什么1、解释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2、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3、元曲的兴起与发展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