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字有关的古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金秋。”《马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香车宝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 2.带有伏字的成语带有伏字的成语 : 思潮起伏、 老骥伏枥、 降龙伏虎、 危机四伏、 此起彼伏、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潜深伏隩、 伏阁受读、 雄飞雌伏、 阑风伏雨、 蜿蜒起伏、 连绵起伏、 河出伏流、 神藏鬼伏、 十面埋伏、 昼伏夜行、 煦伏之恩、 妖孽伏息、 膝行蒲伏、 胯下蒲伏、 做小伏低、 伏地圣人、 陵母伏剑、 不伏烧埋、 鹿伏鹤行、 钓伏渡挽、 鸱张鼠伏、 夜行昼伏、 伏龙凤雏 3.与汉字有关的诗句关于得字古诗,有一类“赋得”诗,有的是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有的是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南朝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诗。白居易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韦应物有《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与巧合有关的诗句与巧合有关的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诗】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赏析】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