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话是什么朝代的语言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话有较大差别。 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所使用的狭义的温州话。 使用广义温州话的人口约有500多万。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 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编辑本段]学术地位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 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wtp=tt。 2.温州话的历史是啥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次方言,亦被民间称瓯语,为中国温州市一带汉族本地居民所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瓯江片-温州话,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极大差别。温州话和北部吴语也无法沟通,属于南部吴语。 温州话(瓯语)可以根据其区域粗略地分为纯瓯语区、准瓯语区和半瓯语区三类。纯瓯语区说纯正口音,包括温州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区、永嘉、及乐清局部,人口230万。准瓯语区口音略有偏差,涉及瑞安、文成、平阳,合计人口320万。半瓯语区涉及乐清95万余人、洞头4万余人,合计人口100万。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 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提出吴语的科学定义,从此瓯语被确认为吴语的一个分支。王力《中国语文概论》将其列为吴语温台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吴语分为六片,瓯语为吴语瓯江片。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瓯越在秦以前属“于越”,主体为“百越族”,说是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属于侗台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语”不能通言。却与今日的侗语、壮语、缅甸掸语、越南京语及泰国泰语同源。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迹。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 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侗台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然而长久以来, 温州方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难学的方言之一 。同时, 由于地理区域的限制,温州方言内部存在的差异性,也足以让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州人犯懵。 3.温州话的词汇特点温州话的词汇特点 在温州话的词汇系统方面,有一大批词形和词义比较特殊的词语,今分述如下: (一)温州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存在着较大差别 1.在温州话中,修饰成分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较多,即把修饰语素放在中心语素后面。 这些复音词的语素顺序跟普通话正好相反。 有的词素的词性是平列的,但普通话和温州话的词序是相反的,如:人客、膀蹄、衔头、身腰、板砧、气力、牢监、欢喜。 有的将修饰词素后置,跟普通话是倒序的,如:米碎、饭焦、篾青、豆腐软、牛娘、老鼠黄、鞋拖、鞋套、裙衬、墙围、纸蓬、酒汗、楼阁、针金、肉碎儿、虾扁、甘蔗淡。 有些词素的能产性很强,如:菜干、笋干、虾干、螟脯干,鱼咸、菜咸,鱼生、豆腐生、江蟹生、菜头生、盆菜生。 有的则把动词移到名词后面,如:潮涨、潮落、闹热。 2.在温州话里,有相当数量的词,构成的部分词素与北京话不同,如:今天/该日、明天/明朝、昨天/昨夜、前天/前日、早晨/天光、中午/日昼、晚上/黄昏、吃点心/吃接力、吃夜宵/吃夜厨、小孩/细儿、少女/院主儿、青年/后生儿、妻子/老安、舅母/妗娘儿、公鸡/雄鸡、河蟹/田嬉儿、老虎/大猫、蝼蛄/田狗、乌鸦/老鸦、海蜇/藏鱼、白糖/糖霜、桂圆/圆眼、鸡蛋/鸡卵、南瓜/金瓜、眼睛/眼灵珠、膝盖/脚朏头、脖子/头颈、菜刀/庎刀、脸盆/面盂、木柴/柴爿、菜蔬/肴配、打雷/响佛、闪电/烁龙、渡口/渡头、闸门/陡门、发誓/忏愿、害羞/睇人精、口吃/大舌、回家/走归、干净/光生、容易/便当、现在/能界、游泳/泅河儿、抱/拕、忧虑/烦心、全部/统统。 有些复合词意义相同,但说法只是部分相同。例如:台风/风颸、做伴/做队、起床/爬起、依旧/原旧。 有些词语形式上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的区别,在普通话里是复音词,而在温州话里是单音词。如:顽皮/皮、咳嗽/嗽、狭窄/狭、寒冷/冷。 (二)温州话词汇保存了许多古词古义 1.普通话和温州话都来自古汉语,都是以古汉语为主体发展而来的。温州话中大量词汇是传承古汉语而来,保留了不少古代的词语。 但是,古汉语许多词汇在普通话里已经死去,不再使用,而在温州话里却还活着,仍大量使用。 温州话还保留古义的,如:"拎"表提、"温暾"表不冷不热、"箸"表筷子、"汤"表热水、"赚"表错误、"憨"表傻气。 或保留古音古义,如"雀儿"音"将儿","伏"音"步"表孵,"不啻"音"斧世",表不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话里有许多词已经很难找到来源。 如小孩儿叫"娒"、蚯蚓叫"康 "、隔肢窝叫"拉扎下"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温州话中还保留有古代瓯越人所遗留的"底层词",如:一点儿叫"厘儿",鞋袼褙叫"迫",雾叫"幔",挖叫" ",轻摩叫"捋",都跟同是百越后裔的侗、水、壮、傣语言相同;瘾叫"念头",勉力支撑叫"玍",则跟越南语相同。 温州话词汇里保存的古词古义是大量的,温州话里的古词古义,对研究古汉语词汇,了解古代的书面语,阐释诗词曲赋及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温州话中有不少特色词汇 1.温州话词汇在吴方言词汇中具有自己的特点,有些词语说法相同,但意义却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 如:温州话的"馒头"是指有馅的包子,而温州话的"实心包"是指无馅的馒头。温州人说的"槐豆"是指蚕豆,而温州人说的"蚕豆"是指豌豆。 2.温州话里有丰富的同义词群,如"洗、汏、荡"都表洗、"躁、惮、涌、发脾气"都表生气、"阵、谱头、计策、法子、法门"都表计谋。有些同义词由转义产生,如以水沸的"涌"兼表发脾气,以"有""冇"表富和穷,以"挂闒、发市"表开始。 有些同义词的产生是出于婉饰、讳忌的需要,如避粗俗而说拉屎为"上坑",拉肚子为"坑溏";讳忌不吉而说口舌(音折本的折)为"口近",生病为"不健",出痘为"做客"。 3.温州话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用一些令人很忌讳的词来代替"非常",用于修饰形容词,表示超出一般的程度。 例如"死人"、"棺材"、"短命"、"瞙瞊"等等,像"死人热"、"该个人死人难妆","棺材贵"、"棺材硬","短命好"、"短命长","瞙瞊妆"、"瞙瞊灵清"等。 4.温州话还有一些习用语,如"头皮胀(可怕)"、"烂粒(二流子)"等。 比喻性的有"打蟹酱能"、"(讲起)花开能"、"梦中一色"。 5.北方话称"此"为"这",称"彼"为"那",称"何"为"哪";温州话称"此"为"该(该个-这个)",称"彼"为"许(许个-那个)",称"何"为"狃(狃宕-哪里)"。 上述词汇皆是古汉语中没有的。 二,温州话的语法特点 语法方面,温州话也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词法 1.温州话构词法很有特色,用"阿"作词头,亲属称谓名词前大都可以加"阿",如"阿爸、阿叔、阿哥、阿姐"。 小名及兄弟姐妹排行也可以加词头"阿",如"阿亚、阿大"。 词头"老"可以加在单音节的姓氏之前和表示长幼的序数之前,例如:"老陈、老李、老二"等。 除了词头"阿、老"外,词尾"头、子、儿、头儿"也很发达。用"头"作词尾,使用范围比普通话广泛,如"纸头、砖头、块头、甜头、。 4.为什么日语这么像温州话温州话(瓯语)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通常所指的温州话,指的就是温州市区、瑞安、乐清、永嘉、平阳、文成等地的瓯语瓯语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而唐宋时期日本很中国的交流非常多 尤其在唐朝的时候 而唐朝的官方语言和我们现在的闽南语最为相似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就不难理解日语和现在的温州话相像了 5.历来有“古汉语活化石的美称的方言是指什么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方言其实并不时只有一种方言,好几种方言都被“古汉语活化石”的称号。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吴语、闽南语以及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不过哪一种方言最能体现“古汉语活化石”,这个一直是有争议的。 参考资料:/2013-12/31/content_337020.htm?div=-1 2、闽南语 闽南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闽南人的根在中原,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据著名的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中。 参考资料: 3、粤语 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词带“子”字,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侯兴泉举例说,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也举例说,宋词如《满江红》里有很多短促的入声,如果借鉴粤语来念的话,就可以体会出它的独特的风格来。 参考资料: 5、吴语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参考资料:/link?url=ZJ7dZKkJcKhVUEL25I-ZQfMK1jYITXb_iqcS398VcXZ4S3sKvBu2gyXjkU-Q5dShKQgIshD6uYUTDHt9KDqcZK 6.古代唐宋时用什么语言2012年6月,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在吴江拜望南怀谨先生时,南师说,现在的普通话和古音有很大差别。 广东话是唐代国语,闽南话是宋代国语,我们温州话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音读法,是唐宋时期的国语。用温州话作诗填词,押韵要比普通话更接近古音。 他说:“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学习温州话。” 为什么南老会说温州话是唐宋间的国语呢?这是不无道理的。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 差异越来越大 中国有四五千年文明史,汉字汉语的发端也应差不多,而汉语比汉字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张力。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类似国语的雅言——孔夫子教学的语言。 雅言其实就是文言,依文读字,是一种完全来自文字的语言,和日常使用的方言是两码事。雅言基本以西周首都镐京地区的语音为根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提出要“书同文、车同轨”,却没有提出要“语同音”。 到了西汉,虽然都城仍在咸阳,但跟随刘邦过来的来自中原地区的外来人口成了首都居民的主体,从而给关中语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改变。 东汉定都洛阳后,河洛语取得了国语的地位。 西晋的覆亡,永嘉丧乱,天马渡江,造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迁徙,从而造成了汉族文化中心的南移。 东晋定都建康(南京),从而使河洛口音和吴侬软语被结合进新的国语里。《切韵》一书的问世,为汉语发音的标准化奠定了切实的基础,而《切韵》的基本发音标准乃是建康话,这足以证明汉文化的正宗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切韵》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唐人编制的《唐韵》和宋人编制的《广韵》都只是对《切韵》的增补,并无根本变化。盛唐的首都在长安,但长安话未能取代《唐韵》读音的权威地位,后者被称为“官话”。 北宋的国语和唐代相差无几,只是首都开封的流行口音与韵语的差别更大。但是,宋室南迁后,首都落在了吴语区的临安(杭州),从而在江浙这个南方的精华之区,造就了吴语的独特地位。 蒙古人对中国的征服,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蒙元帝国的建立,使北方的汉语变得十分混乱。 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作为汉语的标准音。大都话中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发音,实际上是一种“蒙古式汉语”,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令南方人难以忍受。 蒙古人统治百年之后,南北语言越发对立,吴、闽、粤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 明代开国以后,曾编了一本《洪武正韵》,试图以苏中、皖中一带口语作为标准国语,可惜来不及向全国推广,朝廷又迁到北京去了,从此,大都的蒙古式官话继续保持着国语的地位,成为明朝的“官话”。 满人入关后,本欲将满语作为至尊的国语,可惜由于满语相对简约,难以驾驭泱泱大国。到了雍正年间,朝廷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但此时的北京话,不同于元蒙时期的官话,又融入了许多满语和其他土语的音素和词汇。 从语音史可看出,全浊清化始于五代时期的北方,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因浊音音低,传不远;入声音短,拖不长,皆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对这些音素不感兴趣。 而普通话中的翘舌音也非古汉语固有音素,语音史上有“古无舌上音”之说,其出现当在唐朝中期的北方。 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 无入声、无浊音,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符合草原生活环境,难怪有人将“打官腔”和“唱高调”扯在一块。 辛亥革命后,政府曾经本着“以京为主,兼顾南北”的原则,通过了一份国语读音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参照南京话,保留入声并区分尖团(尖音和团音的合称。 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但就在此时,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文字拉丁化热潮。 由于拉丁字母拼音难以解决汉语中某些复杂的发音问题,于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北京话作为国语的主张成了主流,直至解放后推广普通话,一脉相承,导致现代汉语的语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差异越来越大。当然,推普的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但因此带来的遗憾和尴尬也是存在的。 例如,现在六十岁以下的人,都是通过拼音接受汉语启蒙教育的,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入声为何物,也就无法分辨汉语的平仄。分不清平仄,也就不懂诗词的格律。 温州话保留许多 古汉语词汇和音素 春秋战国时,温州是越人的天下,我们的祖先是越人,说的是越语。战国中期楚灭越后,楚人最早给我们带来了中原汉民族的文明。 晋室东迁,大量汉人逃难到了江浙地区,但对相对封闭的浙南到底有多大影响,还有待考证。应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说的还是越语。 温州话的雏形应该形成于唐宋,那是因为唐高宗之后,中原士人又大批迁移入浙,加快了越人被汉人同化的进程。温州话的定型和成熟,应该是在宋朝,特别是北宋灭亡时,宋高宗南逃,大量士族豪门大庄园主携家带口来到浙南大地,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汉族文明,而且把唐宋音带到这里,跟土著杂交后,形成了现在的温州话。 由于东瓯遗民相对比较闭塞落后,所以温州话中河洛音的占比甚高,这就是温州话被称。 7.温州话属于哪个语系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 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瓯越在秦以前属“于越”,主体为“百越族”,说的是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属于侗台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语”不能通言。 却与今日的侗语、壮语、缅甸掸语、越南京语及泰国泰语同源。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迹。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 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 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侗台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 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