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宋词当中,北宋的词与南宋的词之间的区别何在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 第五章,论述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辨。 归纳各家意见,「南宋」与「北宋」词可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一重自然的感发,一重人巧的精思;北宋浑涵,南宋深美,各有所长。所谓「绵密工丽有余,而高情远致微减」,正可概括南宋典雅派词的长处和缺点。 最后总结全文,以为本文在设计上,由词笔势态、词情体貌到风格类型,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个别家派与时代风格等层面,正扣紧了「南宋」、「姜吴」、「典雅」等概念,不但厘清了各种相关论说的理论层次,也具体反映出南宋姜吴典雅派词的风格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 2.为什么宋词成为当时宋代文学创作的主流宋词是在唐诗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下面,从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分析一下宋词之所以成为当时文学创作主流的原因:先说南宋,北宋时期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末宋初,林逋、贾岛等人,继承南唐词风,所作小令辞藻华丽、情意缠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婉约雅致的审美观;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朝前中期,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人为首,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很多都是朝中之人,官运也大多顺意,当然也有仕途不顺的,所以他们所作之词主要反映这个时代的享乐、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生的反思;第三个阶段是北宋中后期,这个时代的代表词人是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他们所处的时代政局多变、党派之争比较强烈,所以这代词人更多的体验了命运的坎坷、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艰辛,因此他们所作的词都带有强烈的生存忧患和人生不顺的标记。 再说南宋,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人是南宋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代词人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宋孝宗、广宗两朝,这个时期是给人希望却又让人失望的时代,所以他们对国家的苦难、民族的屈辱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作的词很多都表达了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总的来说,宋词既包含有爱国激情、民间生活写实,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可以说宋词内容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在其中能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也是历史的必然。 3.南宋诗人的爱国诗,至少10首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度浮桥至南台 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水调歌头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浪淘沙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诗名:送剑与傅岩叟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七绝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