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宫图三十六式图片春宫画起源很早,《汉书》中“坐画屋为男女裸交合,置酒请诸父姐妹饮,令仰视画。”,其中所述男女裸交合画,就是后日的春宫图。东汉张衡在所作《同声歌》一诗中有诗句:“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其中用作样板的图乃是春宫图,“素女”指房中术《素女经》。将春宫画与小姐观看的习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描写。唐代诗人白行简《天地阴阳**大乐赋》就说到《素女经》画册。清代李渔《肉蒲团》中的未央生,为了陶养一位如泥朔木雕、毫无生趣的绝色女子,“到书画铺买幅绝精绝巧的春宫册子,是本朝学士赵子昂的手笔,共有三十六套,唐诗上三十六宫都是春色的意思,拿去放在闺阁之中,好与玉香小姐共同翻阅。”可见在中国古代,春宫图的作用之一是作为进行性教育的媒介。除此以外,春宫图还作为“避火图”、“护书”和“嫁妆画”在民间大量流行。明、清两代,天津杨柳青等地的一些妇女每年春节前将春宫画当做年画销售,这就是有名的“女儿春”。 春宫图中将男女**生活赤裸裸地描绘出来的,称为“明春宫”;描绘男女穿着衣服,行为亲昵的,称为“暗春宫”。“暗春宫”比较含蓄,着重于男女性心理的刻画,往往更有意境。 由于年代久远,汉、唐的春宫画已不存,宋代《春宵秘戏图》、元代画家赵子昂画的三十六幅、十二幅春宫画也不存世。现存世的大多为明、清时的作品。现存世的最早的箧底画是日本平安朝时代日本画家住吉庆恩描临自9世纪的作品 内容 中国古代春宫画描绘男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例如描绘了男女不同的**体位,不同的体位起什么作用,有些甚至连今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描绘男女**的“性前嬉”和“性后嬉”;描绘不同的**场所,如马背上的**,这可能是塞外的一种性风俗;还有一些“戏婴图”,即夫妻在婴儿旁**,这可能是将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了。还有些春宫画则描绘了一些性少数人群的性生活,如同性恋、恋物癖者等。 自明代下半时期以后,春宫画特别流行,那时这方面的名画家首推唐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历史上记载他是个风【蟹】流才子,诗、文、画俱佳。他性格不羁,有时用“江南第一风【蟹】流才子”印,由于仕途多舛,就游历名山大川,专门致力绘画,以卖画为生。他长于人物,特别以仕女画见长。他画春宫画,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关系,也是他风【蟹】流性格不羁的表现,可能也是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讽刺和反抗。有人说,他作春宫画以所眷恋的妓女、情妇为**模特儿,所以才画得那么传神,那么惟妙惟肖。 唐寅所作的一般仕女画,至今传世的有《孟宫蜀妓图》《班姬团扇图》《嫦娥奔月图》等,但其大幅绢本的秘戏图至今已不复见,只是在古籍中留下几首清人题唐寅春宫画的诗作,如“鸡头(**)嫩如何莲船(三寸金莲)仅盈握;鸳鸯不足羡,深闺乐正多。”“清风明月无从觅,且探桃源洞底春”等,让后人去想像、描摹。 唐寅还画了一套《风【蟹】流绝畅图》,共有24幅,十分有名,但这套册页早已失传。 和唐寅可相媲美的还有仇英。仇英字实甫,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居苏州。他是工匠出身,后来也从周臣学画,为文徵明所称誉,从而知名于世。他主要以卖画为生,画春宫画也十分有名。他画全身着衣的恋人,也画**相交的男女。他从临摹古人名作下手,发愤苦学,兼取各家之长融一炉,从而创出自己精丽秀雅的绘画风格,终于能和唐寅、文徵明、沈周并列,成为明朝“吴门画派”的四大画家之一。 人们认为明代后期是中国古代春宫画发展的顶峰,主要是指它的质,在量方面,清代的春宫画似乎较明代为多,也许是因为年代较近而存世的作品较多的缘故。从文献记载来看,清朝的春宫画能手主要有古濂和尚、王式、马相舜、马振、改琦等。 春宫图画上的女人凡在席子上或有侍女可以看见的地方**,总是穿着鞋子和扎着裹脚。鞋子和裹脚只有在遮有帐幔的床上才脱下,裹脚布也只浴后才更换。(参见: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 余世存的《非常道》记载清代叶德辉的图书中,往往夹入春宫图,名曰“避火”。日本人北慎言《梅园日记》载:“青藤山人《路史》云:‘有士人藏书甚多,每柜必置春画一册。’人问之,曰:‘聚书多惹火,此物可厌火灾也。’青藤山人即明代书画家徐渭,其著《路史》两卷,恐士人藏书必置春画所言非虚。” 2.婴戏图的主要内容婴戏图,在明末清初绘有体育题材的古瓷片,而且中多有蹴鞠之戏,蹴鞠就是踢球,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蹴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苏秦传》载,苏秦对齐宣王说齐都临淄:“临淄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琴、踢鞠者。”踢鞠即蹴鞠,这说明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就有这项运动了。至唐代这一运动更盛,唐玄宗、唐文宗均爱之。王维有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说明当时踢球踢得很欢很高。沿至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均推崇蹴鞠之戏。上海博物馆就藏有“宋太祖蹴鞠图”。南宋时陆游还写诗记蹴鞠之盛况:“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尽繁华”。 蹴鞠这一古代运动,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诸多学者认为,于今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就源于我国的蹴鞠,他们的论点是以史实为据的。 蹴鞠至明代已在民间非常普及,并注意将此项运动推及到对儿童的教化之中。这一组古瓷中就有身着华服的“公子玩球”、“二童争球”等,许多瓷片的画面,似反映了当时的实况,如“扛旗踢球”意为势在必胜,还有吹号鼓动的“拉拉队”。明代对体育的幼教,并不止于蹴鞠,在这一组古瓷中还包括“太极神功”、“少年舞戟”、“摔跤手对峙”等,这些瓷片汇集一起,池澄戏称这是在古陶瓷上表演的“运动会”。 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图片)(至少200张)200张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课标)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高士奇婴戏图高士奇:是清朝•即公元(1645—1703)年;顺治至康熙年间的人,。 老家是浙江平湖地区,平生共著有;【江村消夏録】和【江村书画目】等著作。其本人具有造诣很深的鉴赏水平,历代很多著名的书画、碑拓作品,其中有不少都经过他的鉴定与提拔。 而眼下这幅《婴戏图》手卷,分明是被后人加盖上了高士奇的伪印而产生出来的,但凡对高士奇有一定了解的收藏家,基本都会知道,像这种水平的绘画作品,恐怕他连看也不会看一眼的,更别说还会盖上自己的名章,因为高士奇他老人家根本就不画画,又怎么会能有此图呢?再者说;如果钤盖的是鉴赏章,也不会将此方图章加盖于此位置,像手卷这种形式的画,此章一般都是用来做钤缝用的,而更出乎规矩的是,他更不可能还在画尾付上自己的提款。所以说:这幅手卷分明就是件彻头彻尾的臆造。 5.瓷器上的婴戏图流传千年,看看有什么演变吧在我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又认为莲谐音连,故童子玩莲目口寓意连生贵子。 纹饰图案多以一个或几个顽皮可爱的男婴组成,或肩负荷叶交脚而行或几个婴孩同戏一束荷花。有坐、有立、有玩、有闹,将不同姿态的游戏和动作刻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瓷器上这种以儿童嬉戏、玩耍画面为纹饰的,叫婴戏图或婴戏纹。那么,不同的婴戏图后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为你简单解析一下:据考证,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 到了宋代,诸多窑口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表现力,特别在瓷枕上,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绘。宋初社会稳定,人口增殖,婴戏图的大量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 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成为陶瓷常见的装饰图案。婴戏图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 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且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 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 这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 用婴戏图描绘了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 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