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拍马屁的诗句拍马是一个技术活,除了要脸厚嘴甜会来事儿之外,还要讲究技巧,要以最恰当的力度,拍到受拍者感觉最舒服的地方。否则只会是弄巧成拙,轻则鼻青脸肿,重则呜呼哀哉。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帝王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身边的臣子既可能因言语文字的不慎而惹祸,也可能因颂扬而得到恩宠。随侍之人不得不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中国是诗国,不仅作诗、吟诗是普遍现象,还有人赋予诗歌以一定的实际功用,因此,著名马屁诗也应运而生: 第一首:南唐中主李璟好钓鱼,一次带了伶人李家明与一帮侍从在池塘边垂钓。李家明运气好,不一会就钓到好几条鱼,李璟的钓竿却是纹丝不动。李璟心中老大不高兴,却又不便发作。李家明见中主面有愠色,便很机智地禀报中主,请求就其钓鱼赋上一首诗。得到恩准后,他即赋道: 玉甃垂钩兴正浓, 碧池春暖水溶溶。 凡鳞不敢吞香饵, 知是君王合钓龙。 帝王君临天下,钓鱼自然不同于常人,一般的鱼儿连上钩的资格都没有,只有那神异的蛟龙才配上御钩。马屁一拍果然奏效,李璟的脸色立即由阴转晴,趁机也就结束了那令人扫兴的垂钓。 第二首:若遇上残忍嗜杀者,那就更得挖空心思拣好听的话来保住自己的一颗头颅。唐末以诗而名满天下的杜荀鹤就在这种情况下作了一首马屁诗。当时,朱温被封梁王,坐拥四镇,权倾一时。朱温为人阴狠刚烈,左右之人稍忤其意,立即处死。对于这么一个杀人恶魔,求仕心切的杜荀鹤竟也冒死求见。杜荀鹤赶到洛阳上了求见的帖子后,等了好长时日才蒙召见。这天,杜荀鹤战战兢兢地进了朱温的便厅。适逢此时艳阳高照而雨丝飘洒,朱温认为是件稀奇事,即要杜荀鹤就此赋诗。诗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官位,而且连生死都搭上了,杜荀鹤自然是抖擞精神,绞尽脑汁往吉利动听的事上想,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吟出一诗: 同是乾坤事不同, 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晴都相似, 争表梁王造化工! 把太阳雨这种自然现象附会为是上天对朱温的歌功颂德,朱温被吹捧得喜滋滋、飘飘然,对杜荀鹤大加赏识,优礼有加。朱温篡唐登基后,又授以杜荀鹤翰林学士之职。 第三首:明初的僧人宗泐遇到的情况更加险恶。明太祖朱元璋与马后是患难夫妻,感情深厚。马后不幸先太祖而去,朱元璋悲痛之际又遇下葬日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朱元璋心中郁闷至极,招来宗泐询问缘由。朱元璋是一句话不对劲就要叫你人头落地的,宗泐自然要全力应对,一路往前走,一路上就将脑筋转得飞快。到得朱元璋面前已经有了主意,即以一首诗作答: 雨落天垂泪, 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 同送马如来。 将马后尊奉为佛祖如来,连上天也用雷雨为她举哀,菩萨也来送行。这样的天气正是上天赐福,吉祥得很。朱元璋的满腔不快因此而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宗泐因此而逃过了这一劫。 2.描写拍马屁的古诗词拍马是一个技术活,除了要脸厚嘴甜会来事儿之外,还要讲究技巧,要以最恰当的力度,拍到受拍者感觉最舒服的地方。 否则只会是弄巧成拙,轻则鼻青脸肿,重则呜呼哀哉。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帝王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身边的臣子既可能因言语文字的不慎而惹祸,也可能因颂扬而得到恩宠。 随侍之人不得不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中国是诗国,不仅作诗、吟诗是普遍现象,还有人赋予诗歌以一定的实际功用,因此,著名马屁诗也应运而生:第一首:南唐中主李璟好钓鱼,一次带了伶人李家明与一帮侍从在池塘边垂钓。 李家明运气好,不一会就钓到好几条鱼,李璟的钓竿却是纹丝不动。李璟心中老大不高兴,却又不便发作。 李家明见中主面有愠色,便很机智地禀报中主,请求就其钓鱼赋上一首诗。得到恩准后,他即赋道:玉甃垂钩兴正浓,碧池春暖水溶溶。 凡鳞不敢吞香饵,知是君王合钓龙。帝王君临天下,钓鱼自然不同于常人,一般的鱼儿连上钩的资格都没有,只有那神异的蛟龙才配上御钩。 马屁一拍果然奏效,李璟的脸色立即由阴转晴,趁机也就结束了那令人扫兴的垂钓。第二首:若遇上残忍嗜杀者,那就更得挖空心思拣好听的话来保住自己的一颗头颅。 唐末以诗而名满天下的杜荀鹤就在这种情况下作了一首马屁诗。当时,朱温被封梁王,坐拥四镇,权倾一时。 朱温为人阴狠刚烈,左右之人稍忤其意,立即处死。对于这么一个杀人恶魔,求仕心切的杜荀鹤竟也冒死求见。 杜荀鹤赶到洛阳上了求见的帖子后,等了好长时日才蒙召见。这天,杜荀鹤战战兢兢地进了朱温的便厅。 适逢此时艳阳高照而雨丝飘洒,朱温认为是件稀奇事,即要杜荀鹤就此赋诗。诗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官位,而且连生死都搭上了,杜荀鹤自然是抖擞精神,绞尽脑汁往吉利动听的事上想,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吟出一诗: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晴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工!把太阳雨这种自然现象附会为是上天对朱温的歌功颂德,朱温被吹捧得喜滋滋、飘飘然,对杜荀鹤大加赏识,优礼有加。朱温篡唐登基后,又授以杜荀鹤翰林学士之职。 第三首:明初的僧人宗泐遇到的情况更加险恶。明太祖朱元璋与马后是患难夫妻,感情深厚。 马后不幸先太祖而去,朱元璋悲痛之际又遇下葬日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朱元璋心中郁闷至极,招来宗泐询问缘由。 朱元璋是一句话不对劲就要叫你人头落地的,宗泐自然要全力应对,一路往前走,一路上就将脑筋转得飞快。到得朱元璋面前已经有了主意,即以一首诗作答: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将马后尊奉为佛祖如来,连上天也用雷雨为她举哀,菩萨也来送行。 这样的天气正是上天赐福,吉祥得很。朱元璋的满腔不快因此而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宗泐因此而逃过了这一劫。 第四首:明太祖朱元璋,因一首马屁诗而免了一大群和尚的罪。朱元璋年轻时在皇觉寺做过和尚,当年曾在庙壁上题诗。 做了皇帝后故地重游,壁上之诗早已没了踪影。他不禁勃然怒起,欲迁怒于寺里众和尚。 眼看大祸将临,方丈为推脱责任而赋诗道:圣上题诗不敢留,诗题壁上鬼神愁。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几句哄鬼的话,吹捧得也实在是太离谱,然而朱元璋偏听得心花怒放,得意万分,一场行将降临的灾祸随之而烟消云散了。第五首:唐朝嗣圣年间,中宗李显的韦后欲步武则天的后尘,在宫中大发雌威,极力排挤中宗,争揽大权。 内宫的一班趋炎附势者惟韦后的马首是瞻,争相讨好巴结。一次宫中举行宴会,一名优伶即不失时机地唱了一首《回波词》:回波迩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 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裴谈时任御史大夫,是朝内出了名的惧内者,“李老”即指中宗。 优伶为了拍韦后的马屁,竞不惜出皇上的丑。韦后被拍得心花怒放,洋洋得意地盯着中宗微笑,懦弱成性的中宗只有无奈地陪笑脸。 优伶则因马屁拍得好,得了韦后重重的一笔赏赐。第六首:士大夫的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一点也不比那位优伶逊色。 清朝乾隆时的方面大员阮元就是靠马屁诗登上高位的。阮元最初任职翰林院,官职并不高。 一年翰林院举行大考,由乾隆亲自主持,考试的诗题为《眼镜》。阮元在此前已从和珅那里了解到乾隆是不戴眼镜的,因此能胸有成竹地揣摸上意,从容不迫地赋了一首长诗,其诗末四句最为肉麻:眸瞭何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眼内有两个瞳仁称为“重瞳”,据说舜就生有重瞳,因此“重瞳”便成了圣君的象征。 乾隆目力甚好,用不着戴眼镜,阮元借此将其吹捧为古之圣君——舜。诗句搔到了乾隆的痒处,阮元遂被拔置为一等一名。 从此以后便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后来官至总督、巡抚。第七首:清朝乾隆时的方面大员阮元就是靠马屁诗登上高位的。 多年后忆起旧事,他还沾沾自喜地赋诗道:高宗寿八旬,目无叆叇照。臣赋眼镜诗,褒许从优诏。 叆叇是眼镜的别名。诗中的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 第八首:元末明初的王冕在《儒林外史》中被树为隐士的楷模,这个形象也深入人心,似乎成了他专有的品牌。其实,他也有庸俗、人格低下的一面。 王冕才高八斗。 3.“拍马屁”一词的由来拍马屁 pāi mǎ pì [lick sb's boots;flatter;fawn] [口]∶向人谄媚奉承 解释: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 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回:“还有朋友哚拍马屁鬼讨好,连忙搭俚买好仔家生送得去铺房间。 ” 事例:这老小子,专爱攀高结贵,是把拍马屁的好手!★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该典故来源于元朝文化。 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 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 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 也有人说实际上拍马时决不能拍马的屁股,但由于汉人很少骑马,就把“拍马”想象为“拍马屁”了。 至于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无定论,总之不要拍到马蹄子上就好了。 拍马,一种富有人生境界的学问。世态炎凉,奈它如何?是你适应社会,还是让社会适应你?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 “无拍寸步难行”。~ 大拍马,大成功:~ 小拍马,小成功:~ 不拍马,难成功。 ~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访问包括灵长类专家在内的动物学家后,得出“办公室的确有如丛林”的结论。因此,想要在办公室生存,就必须谨记6条办公室政治的“丛林法则金科玉律”,其中之一就是“对老板逢迎拍马就会得到奖赏”。 资料来源:马屁网 一个人的成功要靠努力 靠机会,但也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认为是我们拥有的社会资源。 很多人以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靠拍马屁来获得,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拍马屁哪?曾仕强教授认为:我们不能拍马屁,一味的讨好别人而不顾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创造很浓厚的马屁味道。 简单一点说就是,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你在拍马屁,那你就不要拍;但你拍到好像没拍一样那就去拍。 拍马屁: 从前,塞外有个财主,买到了一匹好吗,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就请自己三个女婿来喝酒。 酒过三巡,财主从马厩里牵出宝马,让三个女婿作诗来赞美这匹骏马。 三个女婿为了讨好老丈人的欢心,纷纷搜肠刮肚,寻觅佳句。 不一会,大女婿走上前来朗声道:“水面置金针,丈人骑马到阴山。来去数白里,金针尚未沉。” 财主听了连连称好。 二女婿不急不忙,一字一句的念道:“火上放鹅毛,丈人骑马到余姚,来去数千里,鹅毛未被燎。 ”财主听罢大喜。 这时候论到三女婿了,可三女婿天智愚钝,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双手在宝马的屁股上只拍,宝马被拍得不耐烦了,放了个屁。 三女婿灵机一动:“马儿放个屁,丈人骑马去会稽,来去数万里,屁门还未闭。”老财主听了哭笑不得。 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 “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 此汤何物?大粪是也。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 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 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 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 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apple-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哪一行?。 4.谁有经典拍马屁的词阁下字迹工整,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英姿焕发,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千篇一律,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身兼数职,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读书万卷, 卧薪尝胆, 身残志坚, 吾等楷模 ………… 在下对你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长江之水, 连绵不绝 …… 又如黄河泛滥, 一发不可收拾。 5.“拍马屁”一词是怎么来的生活中,我们常把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称之为“拍马屁”。 有趣的是,在古代,“拍马屁”却是一种礼节风俗。 “拍马屁”源于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当时西北山道狭窄,人们多是骑马,马在那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据元史记载,人们平时骑马相遇,或是迎送宾客时,都要互相拍对方的马屁股称赞一番:“好马!好马! ”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习俗。 那么,“拍马屁”这种礼节风俗又是怎样演变成为那些阿谀奉承行为的代名词呢? 这还得从魏忠贤说起。 明朝末年,魏忠贤掌权,奸臣当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闲得发慌的熹宗听从魏忠贤的奏请,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场赛马。 是日,三声炮响之后,比赛开始了。 只见几百匹骏马宛若离弦的箭,直往前奔,马背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不断高举马鞭抽打,而在赛马的行列中,只有魏忠贤与众不同。 他不用马鞭抽马,只是在马屁股上拍三下,马便四蹄腾空,快如闪电,不一会儿便遥遥领先,继而夺得了第一名。熹宗对此非常疑惑,好奇地问:“你这马不用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难道这是一匹神马吗?”魏忠贤赶紧双膝下跪,奏道:“皇上,奴才的马并非神马,之所以能遥遥领先,是因为奴才识得马性。 要马跑得快,千万不能强行抽打,而是要顺着它的性子,只需在马的屁股上轻拍三下,马就躁痒难耐,必然会奋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说穿了,就在‘拍马屁’这三个字上。” 熹宗听后,拍掌大笑,并下令从此以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倶由魏忠贤掌管,魏忠贤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接旨,拜谢龙恩。 自此,魏忠贤愈加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更是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气愤难平,便借这个故事讽刺说:“魏阉能有这样的地位,都是拍马屁得来的。” “拍马屁”的说法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6.谁有经典拍马屁的词阁下字迹工整,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英姿焕发,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千篇一律,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身兼数职,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读书万卷, 卧薪尝胆, 身残志坚, 吾等楷模 ………… 在下对你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长江之水, 连绵不绝 …… 又如黄河泛滥, 一发不可收拾。 7."拍马屁"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拍马屁”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可见,“拍马屁”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 然而趋炎附势者看到权贵策马而来,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大人的好马,大人的好马!”于是“拍马屁”成了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有人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 选注者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诸子、笔记小说等近百部古籍中选取关于“拍马屁”的材料数百则,集“拍马屁”之大成。“拍马屁”拍到什么地步呢?读来令人恶心。 北齐时,成武帝的宠臣和士开得了伤寒,医生告诉他应服“黄龙汤”。此汤何物?大粪是也。 和大人面露难色,当时正巧有一文人在场,便自告奋勇地说:“大人,此物甚易服,让在下先为您尝尝。”说完,一饮而尽。 不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擅长“拍马屁”,老外也爱“拍马屁”。英国有位叫施滕格尔的专家,就著书传授拍马秘诀:要隐约含蓄和恰到好处。 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中国早就有句俗语叫“马屁拍在马腿上”。讨好人不到位,反而没有落好。 千万别以为只有小人物会“拍马屁”,施滕格尔说,当代政界领袖精通此道者亦大有其人。举的例子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华盛顿,初会布什,事后布莱尔说:“他确实令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形容布什“很能干”、“很聪明”。 有人说,中国人的“拍马屁”跟上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习语apple-polish(擦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 哪一行?拍马屁。据说在日本东京,有两个年轻人把为别人提供奉承服务变成了职业,说白了,不就是靠“拍马屁”为生?而且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火,因为天下就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虽然听几句恭维话要交钱,但我仍然很高兴。 ” “拍马屁”成了一种职业,真是闻所未闻。大家别忘了,十二生肖中,马后面还有狗。 如今,有人拍起狗屁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