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观澜集

1.蝉的作品鉴赏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

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

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海、张曲江并驰。《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

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唐诗快》:说得有品有操,竟似虫中夷齐(“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录》: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诗善鸣集》:清绝。《围炉诗话》:义山《蝉》诗,绝不描写用古,诚为杰作。

《唐音审体》: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是也(“一树”句下)。《唐诗成法》:三四流水对,言蝉声忽断忽续,树色一碧。

五六说目前客况,开一笔,结方有力。《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以蝉自况也。

蝉之自处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声”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实无异于蝉。

听此声声相唤,岂欲以警我耶?不知我举家清况已惯,毫无怨尤,不劳警得也。《唐诗观澜集》:追魂之笔,对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历代诗法》:炉锤极妙,此题更无敌手。《唐诗别裁》:取题之神(“五更”句下)。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十字神妙(“五。

2.写终南山的诗都是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3.为什么说王维《终南山》反映的是出入两难的思想境界

“出世”与“入世”是古代文人人生的两个极致,是一切思想升华至人类行动的终极关怀。任何思想的出发点都归属于二者(“出世”与“入世”)之一,它们都企图指引它的受体——人向与其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可是一个朝代思想的多元格局,必然为诗人提出了不同的人生理念(尽管它们的结果终归“出世”与“入世”)。这就使得生活在当下的人面对诸多选择翘首两望而不得不在各种思想的拷问中作出痛苦的抉择。而在二诗体现出来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终南山》反映了王维出入两难的思想境地,《望岳》突出了杜甫出世的凌云壮志。

首先,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唐朝盛行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的观点主张都在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它们对王维一生的影响可深至极,而佛教思想更为尤甚。《中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4.唐诗别裁集的目录

原序

重订唐诗别裁集序

凡例

卷一 五言古诗

魏徵 一首

虞世南 一首

李贤《章怀太子》 一首

乔知之 一首

陈子昂 十九首

宋之问 三首

薛稷 一首

张九龄 十四首

崔颢 一首

王维 二十三目

孟浩然 十首

刘眘虚 二首

王昌龄 八首

储光羲 十一首

陶翰 二首

丘为 二首

李颀 五首

贾至 二首

常建 八首

高适二首

岑参 六首

崔曙 三首

包融 一首

薛据一首

卷二 五言古诗

李白 四十首

杜甫 五十三首

卷三 五言古诗

张谓 一首

王季友 一首

元结 十首

沈千运 三首

孟云卿二首

赵微明 三首

吴筠 一首

刘长卿 六首

钱起 六首

刘湾 一首

韦应物 四十四首

李端 三首

刘禹锡 二首

白居易 十七首

卷四 五言古诗

韩愈 十二首

柳宗元 二十一首

孟郊 十二首

贾岛 一首

李益 三首

权德舆 三首

张籍 三首

温庭筠 一首

赵嘏 一首

曹邺 一首

李群玉 二首

刘驾 二首

陆龟蒙 一首

聂夷中 一首

卷五 七言古诗

王勃 一首

卢照邻 一首

骆宾王 一首

刘希夷 二首

乔知之 一首

李峤 一首

沈佺期二首

卷六七言古诗

卷七七言古诗

卷八七言古诗

卷九五言律诗

卷十五言律诗

卷十一五言律诗

卷十二五言律诗

卷十三七言律诗

卷十四七言律诗

卷十五七言律诗

卷十六七言律诗

卷十七五言长律

卷十八五言长律

卷十九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卷二十五言长律

补校记

附录:唐诗别裁集小传补辑

5.优美的古诗集

你要的是诗词集,以上回答,只是随便找了几首古诗词。你要优美的古诗词集,可是,每个人对于美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像我本人就比较喜欢古诗词,平时看的书就两本:一本是唐诗三百首;一本是填词学习的,《白香词谱》。个人觉得,大多入选这些书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比较优美的,细细品读,都会别有一番风味。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写终南山的诗都是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7.古诗集有哪些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邻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点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杖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上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这15首诗词中选8首,制作成古诗集,古诗配画、古诗大意、注释什么都行

问题补充:我要这15首古诗的背景图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