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论学丛稿

1.找个诗的译文

[译文]

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呵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负你的相思意。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日日,犹如流水滔滔水绝,表现了思恋之久。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词如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以长江之水起兴,抒恋情,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明白如话,深得民歌神韵,在民间流传甚广。

2.《试诗》译文

浅谈唐代试律诗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由于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因而试律诗也被称为“省试诗”、“省题诗”。清人则习惯上称它为“试帖诗”。唐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六韵,清试律诗一般为五言八韵。对于试律诗,人们向来是不屑提及的。一般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毫无文学艺术价值。但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也期冀能引起当代教育者的思考。

一、试律诗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原因

试律诗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乾隆时期。就试律诗的产生时间由于众本各异,故历来为后人所争论。而多数学者以《新唐书》为本,皆谓之起于永隆年间。而傅璇琮先生却认为,当时所试杂文,并非包括试律诗。

“永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新唐书·选举志》)

傅璇琮先生引《登科记考》“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故而,他认为,试律诗的真正产生时间当在唐开元年间。而《韵文概论》中也说“自中唐以后,官场考试时兴了一种试帖诗,这种诗实际上就是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关于五言六韵十二句的问题,将在下文论叙。我们可以看到,“按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此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而《新唐书》中明明是“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文律,文章韵律。也就是说,杂文必须讲究韵律。而论表,是实用性文字,要求朴实,不讲究韵律。我们知道,永隆二年是唐高宗李治执政的后期,而当时武则天也与他一起被称为“二圣”,她好诗喜吟,游乐之处必赋诗咏唱,对诗人有奖掖备至。而唐中宗也是好诗之人,他命上官婉儿彩楼评诗的故事,也是众人所知晓的,所以诗赋取士当可能在中宗时期。而《唐摭言》中也有“至神龙元年方行三场试,故常列诗赋题目于榜中矣”之语。

以诗赋取士,是唐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而试律诗却历来为世人所诟病,其主要原因便是束缚人的思想,没有佳作。傅璇琮先生在《唐诗论学丛稿》中也说“唐代进士科的考试诗赋,对文学发展起消极作用。”诚然,事物的发展有其积极消极的两面性,但我们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利弊孰轻孰重,如果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那么为什么试律诗还是得以顺利发展呢?这一点,傅璇琮先生在《唐诗论学丛稿》中也说了几点。“科举考试面向地主阶级整体,它以文化考试为主要内容,这就刺激地主阶级对其子女进行文化教育,客观推动社会普及作用。”暂且不谈科举考试是否面向地主阶级整体,至少其积极作用已体现了。而真正吸引学子的可能就是“科举及第,免除徭役”的政策了。《全唐文》卷六十六“穆宗下诏‘将欲化人,必先兴学,苟升名于俊造,宜甄异于乡闾。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明加训诱,名登科第,即免征徭。’”这是就科举来说。那么为什么试律诗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呢?金诤先生在其《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中说道“诗赋考试要求士人有相当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士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然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当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唐以后,由于考官们认为经义策论缺少真才实学,只是靠死记硬背,于是进士考试中,诗赋列为第一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例程。

3.罗宗强的学术成果

《李杜论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修订本;2003年10月新版研究生教学用书《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10月;2006年6月第二版研究生教学用书《罗宗强古代文学思想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隋唐五代文学史》 上、中册(与郝世峰、李剑国、项楚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994年《因缘集:罗宗强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读文心雕龙手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一、论文乐记的艺术思想(《河北日报》1962年9月4日)非《文心雕龙》驳议(《文学评论》1978年02期)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诗刊》1978年09期)浑涵汪茫兼收并蓄——杜甫文学思想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审美理想蟸测(《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年12月)中国古代诗歌风格论的一个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文史知识》1981年01期)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兼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3期)隋代文学思想平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论盛唐文学思想(《天津师专学报》1983年01期)论唐大历初至贞元中的文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3期)诗的实用和初期的诗歌理论(《文学遗产》1983年04期)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4 年05期)论唐贞元中至元和年间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1984年4月)牛希济的《文章论》与唐末五代倡教化的文学主张(《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5期)读《庄》疑思录(《南开学报》1985年02期)“新乐府运动”种种(《光明日报》1985年11月19日)一九八四年唐代文学理论研究综述(《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02期)古文运动何以要到韩、柳出来才开了新局面(《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七辑,1986年)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对“象外之象”说的一种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1期)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背景(《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李白与道教(《文史知识》1987年05期)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文史知识》1988年04期)儒学的式微与士人心态的变化(《中国文化》创刊号,中华书局(香港),1989 年12月)论阮籍的心态(《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正始玄风与正始文学思想(《文史知识》1990年06期)路越走越远——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的体会(《文史知识》1990年10期)也谈李白与《长短经》(《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嵇康的心态及其人生悲剧(《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02期)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南开学报》1991年02期)刘勰文体论识微(《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齐鲁书社,1992年)从《庄子》的坐忘到唐人的炼神服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03期)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刘勰文体论识微(续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汉魏文章与洛阳(《文史知识》1994年03期)自然范型:李白的人格特征(《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读《抱朴子外篇》随记(《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02期)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二十世纪古文论研究文存》之“导言”)李白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文学遗产》1998年04期)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04期)古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年03期)文学史编写问题随想(《文学遗产》1999年04期)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01期)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论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诗的人文传统问题——关于选诗和解诗的一些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弘治、嘉靖年间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4期)目的、态度、方法——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关于士人心态研。

4.介绍一本白话近代史的书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三国史话》、《史籍与史学》、《蒿庐论学丛稿》、《三国史话之余》、《蒿庐札记》等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不错的 汉武帝之前的历史都可以了解

《明朝那些事儿》各个朝代都有,一套的.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皇帝之死》《皇后之死》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如果你是对历史不是很有研究的话,以上一些可能对你比较深奥了,明朝那些事这个比较简单易懂.

这个网也有很多书,可以看下介绍和书评~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并采纳给好评哦~不明白追问,谢谢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