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选来源

1.词牌的来源有哪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乐曲 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 人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二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 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 “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三是来自词的题目。

《渔歌子》咏的是打 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 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但是,绝大多数的词 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2.宋词选怎么样

词律——词的起源 词是诗的发展,是以诗为基础而演变形成的,同时又与音乐有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先有诗而后制成配乐,音乐要较多地照顾诗歌的形式特点;二是先有音乐曲谱而后有诗,则诗歌就必须适应音乐曲调的要求。如《诗经》中的诗,是配雅乐的歌词;汉魏乐府诗是配清乐的歌词;而“词”却是配燕乐的歌词。

所谓“燕乐”,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乃是在北周以前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甘肃而传入中原一带的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新兴音乐。这种从西域传来的音乐,到了隋唐时代便普遍流行起来。

因它常被用在宴会上,故称为“燕乐”(燕与宴通)。由于胡乐的旋律相当复杂,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只能与一部分乐曲相配,对于那些大量结构参差的乐曲,就很难相配,只能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而且它一开始就是齐言和杂言同时发展的。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词,既然是和燕乐相配的歌词,那它的准确名称就应当叫“曲子词”。“曲子”是指音乐部分,“词”是指文辞部分,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清刘熙载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艺概》),故“曲子词”这个名称,清楚地说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 中唐以后,词的创作逐渐定型。

当词谱还存在的时候,作者写一首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一个词谱(即歌谱),然后按照它对声韵的要求去配词,这样创作出来的歌词才能协合音律,才可歌唱。所以写词又叫做填词,或叫做倚声。

宋代以后,那些与词相配的乐谱逐步亡佚,后人作词。就不能再按谱填词,,而是按唐宋人的词来填词;即是说把词作为跟音乐完全脱离的一种旧体格律诗看待,把词律化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故词律与诗律一样,只涉及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 词律二——词的分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一、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规定:“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或可分为小令、慢词。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主张把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的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又因分段关系,还有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叫做片或阕。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休止而非全曲终了,正跟现代歌曲唱一次、两次合为一曲的情形一样。

曲终叫做阕。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

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1、单调 不分段的词即为单调,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 2、双调 分为前后两阕(或上下片)的词即为双调。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字数不同的如《菩萨蛮》,平仄不同的如《浣溪沙》。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3、三叠 三叠就是三阕,不多见。

如《瑞龙吟》、《兰陵王》。如前两叠短,句法又完全相同,好象是第三叠的双头者,又叫做“双拽头”。

4、四叠 四叠即分为四段。四叠只有《莺啼序》、《胜州令》(215字)两调。

词律三——词牌的来源 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别名,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以下几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渔歌子》,本为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巫山神女故事之歌题;《竹枝词》即来源于巴楚民歌《竹枝曲》(或《竹枝歌》)。而《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

3.唐诗宋词的来历

1、来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2、唐诗简介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3、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4.宋词的由来和发展问题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

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

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北宋词的发展 词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人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3个阶段在时间上互相交错,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

而张先、晏几道在承袭的同时,已有所创新,完成了词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创制的若干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创了先例。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

柳永与晏殊、欧阳修同属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词坛的影响却远大于晏欧二人,波及于整个北宋时期。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在柳永所做开创、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并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北宋词的慢词创作,自柳永之后,因苏轼、秦观的继起而更趋兴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苏轼周围的一批追随者,虽学苏词,但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在这一阶段中,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也各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对北宋词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彦兼各家之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了词体的成熟。周词在思想内容的开拓上不及苏轼,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规范旧有的词调,自创新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规范。在表现手法上,周调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言的锤炼、熔铸。

南宋词体的蜕变南渡后,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创作代表了词由北宋向南宋发展的过渡。

他们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南渡以后的词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前代作家的艺术创作经验,为词体继续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词体的蜕变。

其中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为代表的词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则在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探讨与尝试。辛弃疾的创作体现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写抗金复国的激扬、悲壮,也有歌咏自然风光、赞颂农家生活的闲适、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艺术创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在艺术上或为辛弃疾的“同调”,或为崇拜效法者。他们的创作是对辛词的补充,但对辛词的某些缺点也有所发展。

姜夔登上词坛,正面临着词体的蜕变问题。他依据自己关于“合”与“异”的理论,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别成风格,自创一体。

同时因其长于音律、乐理,词与音乐相结合已臻极诣,获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史达祖的词,奇秀清逸,风格与姜夔相近,被视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词坛巨擘当属吴文英。其词作音调和谐,字句研炼,但往往藻绘过甚,意旨晦涩。

宋元之间的张炎,是一位兼擅乐律的词学家。他对于词坛先辈的各种长处,多所采摘。

他的词“清远蕴藉,凄怆缠绵”,自成一家。但在词坛日趋衰落的局面下,终成最后的余响,宋。

5.宋词兴起的原因

宋词兴盛的原因清代潘德舆说:「词之有北宋, 犹诗之有盛唐.」宋是词的兴盛时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优歌妓, 莫不竞作新声.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入两宋词人一千二百馀家, 词二万一千六百馀首.可见, 宋代词人之多, 词作之富, 任何时代都不能与之比拟.宋词兴盛, 大致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1) 经济的繁荣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治统治, 加强了集权制度, 抑制了地方势力的兴起, 使国内局势较安定; 宋室还采用一系列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起, 城市经济颇为繁荣.北宋前期, 中原地区百馀年间没有受到兵祸, 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艺术文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2) 教坊与歌楼的设立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楼妓馆, 贵族豪绅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这都促使歌词更加普遍地发展.(3) 文学本身的发展诗歌发展到唐末, 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 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 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 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词在晚唐五代专门摹写闺情, 而在宋代, 词则成为士大夫享乐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词境界狭窄, 这便给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驰骋才情的广阔天地.他们运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调, 表达著真挚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词的题材越加广阔, 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 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多样化, 可谓进入词的黄金时代.宋词的发展概况北宋前期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 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 并无多少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 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 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 词风典雅清丽, 语言工巧, 音调和谐, 较有艺术特色.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等, 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词题材狭窄, 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 喜以俗语入词, 清新自然, 情意真挚缠绵, 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 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词, 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柳永词的出现, 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 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 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 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 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 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 以诗为词, 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 扩大了词的题材, 提高了词的意境.其词意境豪放雄壮, 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北宋后期北宋后期词坛, 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 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 亦有感伤身世之作, 如《踏莎行 郴州旅社》,《满庭芳 山抹微云》等, 皆感情真挚, 风格纤弱, 语言工巧, 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周邦彦精通音律, 能自度曲, 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 为后世词人的轨范, 影响巨大.贺铸词内容与词藻并重, 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 为北宋后期重要作家.其作品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 少数写人世沧桑与个人闲愁的作品较为出色, 如《青玉案》.南宋前期北宋末年, 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 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 是为南宋.为了维持偏安局面, 他向金国称藩称臣.当时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 这种伟大精神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 就汇成文学思潮中的爱国主义.南宋前期的词作家不少, 较著名的有李清照,张元干,岳飞,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 其词婉约清新, 在她颠沛流离的晚年作品中, 有意兴阑珊的消极情绪和感伤调子, 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辛弃疾是一个爱国志士, 他既有文才, 又有武略, 其词慷慨豪放, 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一个英雄豪杰奋发激越的恻怀, 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词抒情,写景,记事,说理, 无往不宜, 可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张元干词长於抒发悲愤之感, 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他的《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石州慢 雨急云飞》等都是为人传诵的佳作.其词豪宕悲壮, 直抒胸怀.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 被奸相秦桧所陷害, 死於狱中.其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诗篇, 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词风格粗犷, 音调激越, 感情真挚, 其他如《小重山 昨夜寒蛩》,《满江红 遥望中原》等, 也流传后世.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亦长於词.其词内容多抒发强烈的爱国思想,杀敌报国的雄心, 及对腐朽朝廷的不满, 如《诉衷情》,《卜算子 咏梅》等.南宋后期南宋后期, 统治集团因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相对稳定而更加习於苟安。

6.唐诗宋词的来历以及特点

1.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2. 在宋代,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3. 初唐诗人有骆宾王、王 勃、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杨 炯、陈子昂、沈全期、王 绩、李世民。盛唐诗人有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顾况元等。晚唐诗人有李商隐、温庭筠、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等。

4. 宋词特点: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也打破中国古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的“言长”的艺术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韵律及其所带来的其他艺术技巧所造成的。其次,它之“新”还表现在它的“诗余”功能上、它的“诗余”题材的选择上。这种新的功能与新的题材选择,与它特定的体式、句式相结合,又带来了宋词一系列新的东西,例如它委婉、倾诉式的抒情韵味、细腻而多层折的描写、对内心生活更细腻而深入的把握、装饰设色的艺术、轻丽婉约的风格等。这种种之新,就造成了宋词与唐诗很不相同的面目。

5. 唐诗特点: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7.宋词历史的词牌来历

词牌主要来源于以前的乐府诗题,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等。

现代人所谓的"诗""词"都是古时人们的歌曲,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乐曲名字的来历,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玄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来自民间的曲调。 扩展资料: 词典,兴于元初,清·李渔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

8.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目录 简介 派别 价值 初期 升华 类别 发展历程 发展 起源 词牌 高峰 音乐文学 宋词派别 婉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宋词选读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简介 派别 价值 初期 升华 类别 发展历程 发展 起源 词牌 高峰 音乐文学 宋词派别 婉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点 宋词选读 同名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宋词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初期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升华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编辑本段类别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牌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李清照 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

9.词牌是什么意思

词牌是填词的格式。

词的创作特点是先曲后词,即先有一个固定的乐曲,然后按这个乐曲的需要来创作歌词,所以人们常把词的这种写作过程称之为"填词",而对于这些有固定乐曲的歌词及字数、段落、句读、韵脚等创作要求,人们仿照曲牌的样式也给它取了个名字,就叫做"词牌"。 词和词牌最先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

宋人张炎认为:乐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张炎认为词始于隋唐,其实也不止是张炎,后蜀的何光远和与张炎同时代的王灼等人甚至还直接提出过词和词牌都产生在隋炀帝游幸江都之说。

最先的词牌,应该是与曲牌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说词牌从曲牌因袭而来。 因为早期的词都是按先有的曲子填制而成,曲牌就是词牌,二者互相统一。

但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消磨,古老的曲谱不断地散失漶灭,许多词和曲谱便自然而然地分离开来。而词的发展中,又有一些新的词牌不断从著名作家的笔下创作出来,便有了"自度"词牌的产生。

不论因袭还是自度,词牌作为词写作基本格式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人们把词的这些写作格式统一称为"调",调是词牌的总称,所以在有关词的著作里出现"调寄"一类文字的时候,所指的就是词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