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倘徉是什么意思意思:自由自在地行走。 与“徜徉”意思相同,但“倘”与“徜”写法不相同。 读音: cháng yáng 引证:宋代·陆游《晚秋出门戏咏》:病叟倘徉古泽边,横林摇落暮秋天。 翻译:病中的老人在古代大泽边来回行走,到了深秋时分,纵横交错的树林中枯叶掉落。 例句:生活是大海,可以由你自由倘徉。 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无尽的知识;生活是一条路,拥有着无数的曲折。 扩展资料近义词: 1、徜徉 [ cháng yáng ] 安闲自得貌。 引证:宋代·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翻译: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2、盘桓 [ pán huán ] 徘徊;逗留。 引用:秦牧《艺海拾贝·北京花房》:“在里面盘桓,时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趣。” 3、徘徊 [ pái huái ] 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引用: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 2.徜徉和倘徉有什么区别一、表达意思不同 1、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2、倘徉:指自由自在地行走。 二、出处: 1、徜徉: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 翻译:在荒山之上的天空中任意滑翔,盘旋往返于天空中所现的七色圆弧之中。 2、倘徉: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九叹·思古》,“ 倘佯垆阪,沼水深兮。” 翻译:山上高低不平而又瘠薄的地上面的黑色土壤,积水的洼地水非常深。 扩展资料: “徜徉”的近义词:彷徨 1、读音:páng huáng 2、表达意思: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3、出处: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国风·王风·黍离》,“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翻译:怜恤周王朝被推翻,徘徊着不忍心离去,所以作了这首诗。 4、例句:人生就是不断的彷徨,在彷徨中生活,在彷徨中死亡。 3.徜徉和倘徉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徜徉”也作“倘徉”。 徜徉(倘徉) 1. 读音:[cháng yáng] 2. 基本解释: 彷徨,心神不宁:徜徉若失或心中无限徜徉。 陶醉于某事物当中:徜徉于画中 或 徜徉在美景之中。 3. 造句: 4. 徜徉在金沙滩,碧波涌涌人头涌涌,眼前的景色无疑会把你融化在海的怀中,让你陶醉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即使弄一身沙子,一个浪头卷过来,沙子瞬间就被冲洗地无影无踪,清清爽爽。 5. 微笑,再次微笑,让所有的微笑在快乐里徜徉而行,不让任何微笑滞留在生命的罅隙处。 6. 雨点轻敲窗,风吹散梦想,唯有你的模样,依旧在脑海徜徉。夜阑静心房,月明思念长,舍半生轻狂,只为拥你人生路上共翱翔。七夕将至,祝福并思念你。 7. 徜徉在油菜花丛中,溢出浓浓的菜花香味夹杂馨香的泥土气息泌人心脾。甜蜜的往事轻轻滑过心底,触动我的心弦。 8. 可以在冬日的风雪中,徜徉一夜不归,就只为小院人家腊梅的芬芳。 4.这句是哪一首唐诗中的一句呀又呈吴郎 【年代】:唐 【作者】:杜甫——《又呈吴郎》 【内容】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 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疑难点注释: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以前已写过一首,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 郎是对人的爱。 5.作文《倘徉语文天地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我觉得这样风险比较大,如果着重了“宽广”,就会很有可能离了“徜徉在……中”这一命题要点。而且写论文的生动性难抓,也难打动老师。所以~我个人认为应注重“徜徉”!还是回忆往事比较贴切,并且要结合影响。同时,千万不要和那些经典文章写同类的事例,要找自己真正的事例,真正有所感动的。最好分三个事例,且三段之间不要过于相似!如果自己的过度水平不够好,也可用几个小标题。 你也可以从欣赏古人著作——品味现代佳作——自我精神沉浸来写,写出自己对语文世界的享受。 (注:本小姐虽不是名家,但我是重点班的班长,若相信我,就谢谢你的积分,若不相信,等你选出最佳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