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元曲之后

1.【宋词与元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2.【宋词和元曲的曲别急

元曲又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3.宋词与元曲有什么区别

词: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代的词最兴盛,所以文学史上有“唐诗”和“宋词”之称。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元曲: 是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体裁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区别 : 1.宋词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个"亮"字,随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乐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4.宋词和元曲的区别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时,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1](P14)。 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而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词与散曲。 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

它们的发展规律正所谓“人民创造,文人加工,新陈代谢。”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如同鲁迅所说:“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 虽然宋词与元曲都脱胎于诗,但二者的风格却大相径庭。

宋词现存二万余首,元散曲传世之作仅有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和套数四百五十余套。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的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清旷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愤激的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典雅的如姜夔《点绛唇》、婉约的如李清照《声声慢》,艳丽的如贺铸《薄幸》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

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 词贵雅,曲尚俗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初盛唐,在两宋时发展到顶峰,是宋代文学的灵魂,词在最初形成时便具有了柔婉妩媚的风格,追求清空雅正之美。

黄庭坚在为晏殊的《小山词》作序时,说这些词“媳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又说:“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晁无咎也称赞晏叔原的词“风调闲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风格标准是要求“雅”。要做得怎么样才算是“雅”呢?黄庭坚举出的要求是“寓以诗人之句法”。

《乐府雅词》中讲到选词的标准是“涉谐谑则去之”。 这表示他以为谐谑的词就不是雅词。

詹傅为郭祥正的《笑笑词》作序,他以为“康伯可之失在诙谐,辛稼轩之失在粗豪”,只有郭祥正的词“典雅纯正,清新俊逸,集前辈之大成,而自成一家之机轴”。这里是以风格的诙谐粗豪为不雅了。

《花庵词选》中评论柳永的词为“长于纤丽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小人悦之”。 又评万俟雅言的词是“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

他又称赞张孝祥的词“无一字无来处,如歌头、凯歌诸曲,骏发蹈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这里又以市井俚俗语为不雅,琢句精丽为不雅,词语不典为不雅,而又归结于要求以诗人的句法来作词[2]。

词既以雅为最高标准,于是周邦彦就成为雅词的典范作家。他的名篇《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有新的角度。

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

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3]。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若稍涉牵裾,鄙矣。 ” 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辉煌,被称为元代最佳之文学,语言自然明快,反映生活图景鲜明生动,长于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市井气息。

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很大的自由度、很强的表现力,很高的艺术性。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媲美。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简单的图景,来表现与曲作合拍的意境。 元曲是对宋词“雅文化”的颠覆,是“俗文化”的肇始。

王国维说:“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运用新言语”。“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

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

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 ”王氏说的是剧曲,但散曲也不例外。

一般地说,元人的运用口语,在剧曲中比在散曲中更为多些。但元代的散曲家,多数仍以善用口语见长,如卢挚、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徐再思、查德卿、刘廷信等人。

“曲尚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 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由于俗与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