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我国东边有着浩渤无尽的大海,长期引起人们的惊讶赞叹,流传不少神话传说。有的神话说,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世上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去,那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来居住。 以后,秦始皇迷信神仙不死的传说。方士徐福一再说仙人可以找到,就住在蓬莱等三座仙山上。秦始皇叫徐福带童男女上千人人海寻找仙人。他更出游到山东海边,方士又说蓬莱药可以找到,只是被大鲛鱼阻挡了,要请善射的人用连弩射击它。秦始皇自己也用连弩射大鱼。 到了汉武帝时,又有方士李少君说,海上蓬莱的仙者是可以看得见的,并且说看见了有个名叫安期生的仙人吃大如瓜的枣子。河南也有人报告发现仙人的踪迹。汉武帝发出载数千人的大船,东行海上去寻找蓬莱这个仙山。 但是,仙人终于没有找到。汉武帝还是想念不已,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长安建章宫的北面挖一个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为山,高二十余丈,叫蓬莱、方丈、瀛洲。于是出现了人造的海上三座仙山。 如是,历代相传:开凿一个大池比作大海,堆起土山比作神仙三山。隋炀帝大业元年在洛阳西苑挖海周围十余里,建蓬莱三山,高出水面百余尺,上建亭观殿阁。唐代也在大明宫后挖太液池,中建蓬莱山。唐诗写这些仙山园林是很美的。如宗楚客写的:"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2.太液池的明清太液池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 3.太液池的介绍金中都太液池遗址位于广安门外南衔。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即海陵王)正式迁都,改辽南京为金中都,北京就此成为一代王朝的首都。金中都城的位置,包括现在宣武区西部的大半。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出宫城西侧的玉华门,便是风景优美的花园。金中都太液池遗址就在这里,名叫同乐园,亦称西华潭遗址。据说在同乐园内,辟治了瑶池、蓬瀛、柳庄、杏村等名胜。在历代地图上这里标有一个马蹄形的水面。现在这个马蹄形水面的北半部己被填平,建起了别墅小区,南半部仍保留着原来的形状。 4.太液池的名称由来太液池,,位于汉长安故城之西,建章宫之北,未央宫的西南,由于其水面宽广而得此名。另有一说,认为太液池的名称来自“泰液言象阴阳津液以作池也”,这是个附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总之是形容池水漫漫而取得这个名称。 凉风台在建章宫的北面,临太液池,积木为楼。池边筑有渐台。由于水波渐浸岩石,所以称为渐台;台高二十余丈。池中筑有三座山,象征瀛洲、蓬莱、方壶。刻石为鲸,长达三丈。池的西岸有两个龟,各长六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金石克制而成的龟、鱼和珍禽异兽。池方圆大约十顷有余,象征着日出于肠谷,浴于咸池,至虞渊而日暮。 5.太液池的历史遗迹太液池是西汉建章宫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位于三桥镇五一村的低堡子村西北,遗址中还残留两座大冢,是池中假山的残迹。1973年2月,在五一村高低堡西侧发现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1米的橄榄形石雕,据考古专家鉴定是当年太液池岸边的石鲸(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太液池遗址距三桥新街约3公里,现是西安市太液池苗圃所在地。 太液池是建章宫西北一座由渠引昆明池水形成的人工湖,占地150亩,象征北海,起名太液池。池北岸有人工雕刻的石鲸,长1.5丈,高5尺;池西岸有石鳖三只,长6尺;池中建有20丈高的渐台,还堆筑象征仙山的瀛洲、蓬莱、方壶等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