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一首古诗里有“感时花溅泪”《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一方面,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守望、期盼。(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 小题2: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诗人爱国之情。(手法1分,具体化1分,“悲”的内容答对1个1分,爱国之情1分,手法答移情、融情于景也对)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方面考虑,此题主要是炼意,诗歌的前两句是景物,后面的两句是情感,所以应该是两层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此题的主要手法是拟人,答题时结合诗句作解释,然后答出效果,效果主要从情感入手。 3.哪一首古诗里有“感时花溅泪”《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4.古诗春望感时花溅泪中溅是一声还是四声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5.古诗春望中,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评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