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宋词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2.如何填宋词十六字令16字 捣练子27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调笑令32字 如梦令33字 相见欢36字 乌夜啼36字 长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点绛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萨蛮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谒金门45字 诉衷情45字 忆秦娥46字 清平乐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归47字 画堂春 47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贺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阴52字 浪淘沙54字 鹧鸪天55字 鹊桥仙56字 虞美人56字 南乡子56字 玉楼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恋花60字 一剪梅60字 临江仙60字 渔家傲62字 唐多令60字 河 传61字 苏幕遮62字 定风波62字 锦缠道 66字 谢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离亭燕72字 何满子74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蓦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满江红93字 水调歌头95字 满庭芳95字 八声甘州97字 昼夜乐98字 双双燕98字 念奴娇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楼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园春114字 贺新郎116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六洲歌头143字 十六字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捣练子》,词牌名。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忆江南,词牌名。 亦被称为: 《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 《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调笑令,词牌名。 本调个别处有破格,但均不失吟咏和谐,可谓是有格而不拘泥的典范。 词格本身是为了吟咏上的和谐,若有利于整体和谐,稍有破格,则也未尝不可。 词牌格式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 3.【填词一定要填宋词吗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谓了.首先说说词的创作,为什么不叫“作词”,而叫“填词”.这里的“词”,是专指“长短句”而名的,也就是传说中“诗词”的词,宋代之前也叫做“曲子词”.曲子词是在唐代产生,并发展于五代时期,而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因其极盛于两宋,故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宋词”,以之与“唐诗”并列.事实上,词这种形式的存在的时间从唐朝开始,延绵至元初,明清两代,词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学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又得以复兴.只因在宋代十分流行,且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成就最高,这才被称为宋词.所以狭义上,宋词专指宋代的词,不能概括曲子词发展时间的全部.诗、词的产生之初,都是可以歌唱的.不过就音乐形式而言,诗往往是一诗一曲,也就是说,诗的曲调大多来源于原创,即先有诗后有曲;而词往往是一曲多词,曲调相对固定,即按照固定的曲调节拍,来配上不同的歌词.在文体形式上,诗的句子十分整齐(近体诗,每句字数相同),而且句子数量要求为偶数(两句为一联).而词句则有长有短,故称为“长短句”.但由于词最初的创作是在特定的音乐曲调下完成,由于曲调旋律以及节拍对歌词音节的限制,对于词句中用字的音调、音韵是极其严格的.比如曲调上扬时,如果采用平声字句,则歌唱起来就很协调,反之则拗口不协;又比如,曲调下抑且节拍短促时,若使用去声字或入声字,则显得有力而合适,若改为平声字,则听起来不太舒服.因为这个原因,词的创作,必须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曲调来处理词句的声韵.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曲子词的曲调大多失传,曲子词没有了“曲子”,也就只能称“词”了.明清两季“词”的“复兴”,多少程度是由于汉文化的复古思潮的影响.但词已经没有了曲子,可是格律不能不守,否则,就不是那个“曲子词”了,而要成为一种没有根据的新体裁.故根据唐宋曲子词的作品,把每一处用字的平仄音调固定了下来,像诗律一样,称为“词律”,这也是明清开始,会出现大量所谓“词律图谱”的原因——这在宋以前,是没必要的,因为按照曲调来写,唱着顺口,格律自然就对了.这样,词的创作,看上去就像种树一样,把合适的树苗种在合适的坑里——把每个和音调的字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填字一般,故称为“填词”.现代人填词,即便根据宋词的格律来填曲子词,但填出来的是你自己的东西,不能叫做“宋词”.正如前面所讲的原因:宋词只是这种曲子词体裁的代表作,不能用来统称这种文学体裁.正如今人写的绝句、律诗一样,不能称其为“唐诗”.另外,根据现今已有的各种歌曲音乐来创作的新歌词,也称为“填词”.。 4.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5.帮我写宋词,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1·残阳轩窗杜宇,昏鸦秋树疏疏.薄酒淡妆成,一笑掩当啼哭.回顾,回顾,高楼望断长路2·苦海傲笑苍白,人生荆棘何奈?欲遁空门去,长伴佛祖素斋.善哉!善哉!可叹尘缘若待..3·年少花颜初露,却问遍天涯路;今感慨无数,青春为何虚度.痛苦,痛苦.只为红颜一怒!4·昨夜黯然独住 ,心中孤苦难恕;望断天涯路 ,依然相思满腹.何故,何故.这般牵肠挂肚!5·高山流水淙淙,晚风明月聚首.杨柳折细腰,怎奈无人倾慕.消愁,消愁,独自翩若惊龙.6·去年桃花深处,轻鸿飞过东西;落花非无意,只教人间春驻.秋雨!秋雨!红颜自古天妒.7·微雨浮云轻淡,垂柳寒烟临岸;山远映残阳,归鸟暮霞相伴.肠断!肠断!争奈物华荏苒.8·清华大学一个女生仿李清照的《如梦令》词在网上发帖:一日黄昏漫步,见一男生装酷.呕吐,呕吐,只想低头撞树.一日自习深处,见一女生撞树 呕吐,呕吐,只想低头撞树.于是引来全国众多网友跟帖—— 一日自习深处,见一女生撞树.呕吐,呕吐,恐龙也敢摆酷.今日黄昏奇遇,见有两人呕吐.装酷,装酷,一不留神撞树.一日闲庭信步,忽见三人呕吐.何故,何故,只为都在水木.无事闲逛水木,惊闻四人撞树.愤怒,愤怒,罚你四人植树.那日四人植树,还有一人监督.残酷,残酷,惨状不堪入目.都怪有人撞树,害得满版酸句.删去,删去,免得大家发怒.害我郁闷气堵,害我搜肠挂肚.佩服,佩服,咬牙切齿想哭.忽闻一人痛哭,不知这是何故.嘀咕,嘀咕,只缘恐龙撞树.昨晚饭后散步,忽有两人呕吐.跑路,跑路,又遇恐龙撞树.今天校园路过,忽然发现没树.罪过,罪过,大家爱惜树木.近来真是添堵,水木烂人无数.何苦,何苦,都来撞俺老树.要死死到别处,此处不备棺木.伐树,伐树,也会救人无数?夜来寻贴西陆,看到好贴几处.佩服,佩服,西陆能人无数.我本一棵老树,撞我之人无数.何故,何故,都因西陆无木.绿林清风小雾,挥扇闲庭信步.呕吐,呕吐,树下脑浆无数.纸虽涨价无数,还有西方沃土.树木,树木,都来扎根西陆.又见有人撞树,概因西陆龟速,悲呼,悲呼,牵连无辜树木.今夜无书何故,纸张涨价无数.求书,求书,先学爱护树木.半夜点灯看书,西陆乌龟走路.慢速,慢速,气得一头撞树.结束一天忙碌,回家登上西陆.无贴,无贴,不如开始撞树.惊谈西陆树木,用途不用细数.寻贴,寻贴,寻出经典无数.前来西陆寻贴,却见N人撞树.保护,保护,恐龙也是动物.骑猫夜上西陆,处处见人撞树.何苦,何苦,终会能见好书.。 6.朱淑真写的宋词谒金门.春半中.愁来天不管.语言浅近而打动人心1:请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仅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