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博山的诗句

一、关于博山民风民俗的诗歌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月。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欢乐气氛就已笼罩了千家万户。一般人家都忙着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扫庭院,置办新衣,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年年有余;农家多有磨浆做豆腐者,借谐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

但在旧时,穷苦百姓多在此时出走躲债,俗称“藏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 此日凌晨即鸣放鞭炮,家家尽可能用三生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意。

黎明前全家吃水饺,饺子多为素馅。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吃饺子时,水饺里多包上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气。黎明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旧时要行跪拜礼,现在一般只问好,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望幼儿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

同时邻里之间还要相互串门拜年,主人皆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来,机关团体开始盛行“团拜”。

拜年活动经久不衰。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一天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线剪刀,饭食不烧、不烙,忌吃荤,意取吉利。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都要带一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此日一天不烧不烙,普遍是中午饭多为水饺。

这天也叫“破五”,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各项营生,商店多在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

旧时境内居民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楮棒?(捣)墙角旮旯,同时念道“楮棒?,楮棒?,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成豆腐渣”。

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要求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现在人们多已不过此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

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区主要街道张灯三个晚上。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治百病,故人们往往端着灯相互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灯节期间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届时顷城出动,观灯者人流如海。

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各异的诸般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近年来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除了展出传统的宫灯、纸灯外,扎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彩灯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为昔日所不及。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

旧时农村多有户户打“五谷囤”之俗,一般是于这一天的早晨,由当家人来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撒成一圆圈,名曰囤,中间再放少许五谷即成,以祈丰年。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畅饮于山野。

建国后,此俗已废,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

还有把面萁子和蝎豆一块炒。此外,现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这天禁火、冷食。

历史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郊游的好日子,旧俗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现已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民间多有上祖坟,给祖坟添土的风俗。机关、学校等团体多在这一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这天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博山农家在清明这天还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一碗饭”之谚,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户户食粽子,门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

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以避病患。妇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此俗今已渐废,唯食粽子之风尚存。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式,现多已不过此节。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多在当日用新麦磨面包饺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谢苍天赐福取得夏季丰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则是意在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和“尝鲜”。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过去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

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生虫。

二、关于博山民风民俗的诗歌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月。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欢乐气氛就已笼罩了千家万户。一般人家都忙着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扫庭院,置办新衣,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年年有余;农家多有磨浆做豆腐者,借谐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

但在旧时,穷苦百姓多在此时出走躲债,俗称“藏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 此日凌晨即鸣放鞭炮,家家尽可能用三生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意。

黎明前全家吃水饺,饺子多为素馅。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吃饺子时,水饺里多包上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气。黎明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旧时要行跪拜礼,现在一般只问好,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望幼儿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

同时邻里之间还要相互串门拜年,主人皆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来,机关团体开始盛行“团拜”。

拜年活动经久不衰。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一天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线剪刀,饭食不烧、不烙,忌吃荤,意取吉利。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都要带一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此日一天不烧不烙,普遍是中午饭多为水饺。

这天也叫“破五”,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各项营生,商店多在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

旧时境内居民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楮棒?(捣)墙角旮旯,同时念道“楮棒?,楮棒?,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成豆腐渣”。

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要求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现在人们多已不过此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

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区主要街道张灯三个晚上。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治百病,故人们往往端着灯相互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灯节期间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届时顷城出动,观灯者人流如海。

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各异的诸般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近年来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除了展出传统的宫灯、纸灯外,扎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彩灯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为昔日所不及。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

旧时农村多有户户打“五谷囤”之俗,一般是于这一天的早晨,由当家人来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撒成一圆圈,名曰囤,中间再放少许五谷即成,以祈丰年。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畅饮于山野。

建国后,此俗已废,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

还有把面萁子和蝎豆一块炒。此外,现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这天禁火、冷食。

历史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郊游的好日子,旧俗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现已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民间多有上祖坟,给祖坟添土的风俗。机关、学校等团体多在这一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这天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博山农家在清明这天还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一碗饭”之谚,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户户食粽子,门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

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以避病患。妇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此俗今已渐废,唯食粽子之风尚存。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式,现多已不过此节。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多在当日用新麦磨面包饺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谢苍天赐福取得夏季丰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则是意在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和“尝鲜”。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过去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

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

三、古诗词中关于淄博这个地方的有哪些

《九日齐山登高》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周村自古,繁华地,

御赐“天下第一村”;

博山从来,上等瓷,

享誉陶都,琉璃乡。

资源丰富,成重工业之基地;

强农固基,夺冠江北吨粮县。

铝业摇篮,生机勃勃展新姿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