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粉身碎骨出自哪首诗句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5在人间。 诗文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2.粉身碎骨出自哪首诗句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5在人间。 诗文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原本是赞颂什么的诗句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这是于谦自抒襟怀的一首诗。 全诗为: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公元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县太平里(今杭州庆春门附近)的一个官宦家庭,曾官至明朝的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于谦为官共35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于谦从山西、河南巡抚任上回京,每次所带,除了简单行李,再无他物。为此他作了一首《入京诗》:“绢帕蘑菇共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出典就在这里。 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南进,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山西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明朝政府放弃抵抗,俯首称臣。 在这明政府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竭力主战,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明代宗,并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平定了民心,而且使朱祁镇失去了当人质的作用。 然后,于谦率领十万军民,与瓦剌军经过五天五夜的搏杀,击退了兵临城下的瓦剌军队,保卫了北京城。 挫败了瓦刺的阴谋,保全了明政府。 于谦个人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果然被瓦剌放回国。 七年后,朱祁钰病重,英宗复辟,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杀害。 史书记载,于谦被陷害后,按例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真正做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