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寻根问祖的诗句

1.请问..黄姓的认祖诗有哪些

在海内外黄氏族姓中,极为广泛地流传着一种为黄姓宗族特有的认宗诗。这种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姓的互相关照。

黄姓的认宗诗,又分为所谓"外八句"与"内八句"。

外八句,就是当年邵武禾坪黄氏大始祖黄峭山公送别诸子的那首别子诗,又称"上马诗"。诗的全文是: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旧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该诗的文字,各种诗载多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我们上面的全诗文字,则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大宗祠修一修订的。

所谓内八句,其内容和文字,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均有很大的差异。一种以当年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临别赠子诗为内八句,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统一其文字为: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创业务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十难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该诗上两句为官氏所作,下面句为吴氏所作,广泛流传于闽、粤、赣地区和东南亚华人黄姓之间。但其文字则各地流传者略有差异。另外,如扛西《双井黄氏族谱》和《樟峰黄氏宗谱》,均认为该"内八句''也是黄峭山公本人所作,并非官、吴两夫人所写。

据潮州谱记载,在闽粤及东南亚黄姓中,又流传着另一种"内八句",也称"下马诗",与"上马诗"相配,传说也是黄峭山公所作,全诗文字是:

一脉流传住异乡,八言遗嘱实非常。

子孙追本敦前境,世代寻源仍旧乡。

鼎案碎全遵命语,牲仪腥熟荐馨香。

亲功祖烈垂庇佑,三七分房具兑昌。

又有以下面这首诗为"内八句"者,传说该诗前四句是黄峭山公三夫人郑氏所作,后四句是官氏长子也即二十一子中长兄临别时所作赠诸弟之诗,其文字流传,各地也小有异同,大体内容则无别,也有的族谱称它为"廿一公名赞",其诗云:

和梅荀盖楚龟洋,政化瞿卢福林唐,

祖潭城光昌层贵,官吴郑氏永流芳。

峭公当日官何职,大宋奎章内阁郎。

代代子孙须谨记,枝枝蕃衍绍书香。

诗中前三句21字,即黄峭山二十一个儿子之名。此内八句见载于福建邵武禾坪谱和广东潮州谱,流传于闽粤及南洋。

据广东深圳宝安坪山黄氏谱所录"内八句",即黄氏源流歌,其诗云:

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

百里华封留政迹,千年翰院擅文章。

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

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

此诗述黄氏源流,梅江盖指嘉应,高阳即是颛顼,说的是客家黄氏为帝颛顼的后裔,派衍江夏。因此该诗主要在客家黄氏中流传。此诗也见载于潮州谱,该谱认为此诗为诗人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而非"内八句"。据潮州谱,当年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共有三首,此其第一首,另有第三首也被有的族谱当作"内八句",该诗云:

江夏名邦阀阅高,簪缨宦族产子豪。

御炉仙枝黄金榜,王阀瑶阶缘锦袍。

诗礼传家承祖德,文章华国迪儿曹。

本支百世千秋盛,万古衣裳冠大韬。

黄姓宗族特有的"内八句"与"外八句"等认祖诗,至今仍在各地黄姓中广泛流传,它说明了黄氏族姓尊尚宗族主义的文化特征。它也是港、澳、台湾和广大海外华裔黄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文化心态的反映。

除了认祖诗外,在东南及南洋的海内外黄姓宗族中,还流传着一首回文诗,该诗的读法应从"才"字起读,依次诗句是:

才秀黄君道学开。

开学道君迎路来。

来路迎君千马返,

返马千君黄秀才。

据潮州谱称,此诗是赞颂黄氏学子汇萃,人才济济,其热烈盛况,跃然纸上。

2.如何寻根问祖及制作家谱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华汪氏,名门望族,系出轩辕黄帝第四十四世孙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第十三代孙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满为汪氏得姓始祖,至今已有2580多年历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尊祖敬宗,谆亲睦族,是汪氏子孙的传统美德。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世系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体裁。

古代家谱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最早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对于形成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知道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通过查找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诞生地、祖籍地、祖居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知道自己的姓氏里有哪些名人,等等。

现将寻根问祖及制作家谱方式归纳如下:一、如何寻根问祖:1、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三、五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性大,寻根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忘记了老家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大。

2、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者:查迁出族人一、二代祖或三、五代以上先祖的名字和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根之用。3、无家谱、无碑记的: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如祖居地、村庄名、祖先名(往上知道的越多越好)、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

4、其它应注意的问题:有的外迁族为改变贫穷面貌改名,改名一般用同音字或同意字,也有与其它家族成员或字辈及地名相关联的字意,要采取字意分析去判断。二、如何制作家谱/支系谱:(以两种形式为主)1、由我们统一免费培训如何录入后,由各本支系自己动手制作录入。

2、如果自己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制作录入,那就提供寻根问祖相关资料并赞助一定的资金给我们统一安排人员帮助制作录入、校对、调整。

3.寻根问祖

开 篇 语

喝了分别的谷酒,拜了祖先的神位,泪水沾衣道珍重,最后一次回望村口的大槐树,你们离开了家,去了遥远的地方,从此兄弟天各一方,几百年来杳无音信。

虽然您们离家很久很久了,但我们同样流淌着陈家的血脉,万水千山割断不了我们浓浓的亲情,无论你在何方,我们一定要把把你找到-----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可敬可爱的宗亲,或为了实现几代人的夙愿,或是先祖在冥冥之中的安排和呼唤,老者不顾体弱,壮者积极参与,自掏腰包,不远千里,凭着满腔热情,不怕劳累,克服困难,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亲之路,演绎着一个个爱族敬宗,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无祖无我,知祖有益。随着族中长老和知情者的一个个故去,且大家都知道现在人们给孩子取名一般不用家族的标记-----字辈,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则今后寻亲将越来越难。

由于他们的努力,让迷失的族人找到了回家的路;由于他们的努力,让失望的族人鼓起了勇气,这是跨越三百年的缘分和机遇,这里承载着祖居地和外迁陈姓子孙的期盼和希望。

也许您因工作忙或其他对这件事不感兴趣,但您作为家族里的读书人,有责任给您的族人和子孙后代一个完美的答案,不要给后代留下未解的谜。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点事,不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让我们携手为我们的家族和子孙做一件小事吧,一件三百年来从无人做过的事,一件无名利但有功德的善事。

我祖佑儿孙,泣血盼亲归,寻亲路还很漫长,寻亲故事还在延续……

4.姓唐清明寻根问祖的作文大全

春风阵阵,天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

我爸爸领我去上坟,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走很远的路。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爸爸就领着我上坟去。

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爸爸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到处玩,直到爸爸来找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随着爸爸去上坟了。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上坟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上坟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上坟,扶老携幼的情形,看着、看着,爸爸又在叫我了,过了一会,我们回到了家。感觉很累。

不过,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大家想必也去上坟了吧?不妨把你们上坟的过程也说说吧。

5.寻根问祖黄氏德贞公宗词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

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

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堂号"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

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

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

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