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 下江陵下江陵 名称: 下江陵 作者: 李白 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下江陵 本地网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盛唐 内容介绍 原文 下江陵 [又称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①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释] ①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②江陵:故楚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清晨在白帝城出发,航行在美丽的景色之中,很远的江陵一日就到了。两岸山上猿猴叫声不绝于耳,小船却已经行过了很远。 [赏析] 诗主要是写回归江陵的一日行程及途中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欢悦之情。诗篇浑然天成,毫无雕镂文饰,历代评论家给这首诗以高度评价,称这首诗是“历代七绝第一。” 2.李白 下江陵下江陵 名称: 下江陵 作者: 李白 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 下江陵 本地网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盛唐 内容介绍 原文 下江陵 [又称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①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注释] ①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②江陵:故楚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清晨在白帝城出发,航行在美丽的景色之中,很远的江陵一日就到了。两岸山上猿猴叫声不绝于耳,小船却已经行过了很远。 [赏析] 诗主要是写回归江陵的一日行程及途中所见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欢悦之情。诗篇浑然天成,毫无雕镂文饰,历代评论家给这首诗以高度评价,称这首诗是“历代七绝第一。” 3.“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诗是出自《早发白帝城》还是《下江陵》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我走到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 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2.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3.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朝:早晨。 5辞:告别。 6还:返回。 7啼: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 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简析 [编辑本段] 全诗意境在于'猿声啼不止和万重山'中/6285822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 4.“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哪篇古诗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多含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早发白帝城》原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该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作者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字词间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