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炼铁的诗句

1.李白描写冶炼场景的诗的原文

李白描写冶炼场景的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赏析: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那位高手告诉我,哪有写关于描写冶炼工人的诗歌

李白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

秋浦歌(其十四)

唐 李 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天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这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现代的诗歌:

锤 子

黑马

锤子永远不懂温柔

用一生去练习顽强

它告诉自己:

好金属就藏在

最坚硬的石头里

一经敲击,汗水飞溅

握紧的心思便将阳光凿响

寻找成为生命里不息的歌唱

“铛铛、铛铛……”

锤子一生之中最美丽的语言

钢铁交响乐(选九)

吴兰保

和钢铁在一起

感受交响乐的悲壮

并不凄凉

清风从四面来

吹拂诗句

我听到

钢铁的音符

在里面

回荡

作为一个轧钢工人

每天都和

钢铁的交响

连成一体

没有分开

像一根草样

扎根这一片土地

像一朵云样

拥抱这一片蓝天

虽然它贫瘠

钢铁

是一幅巨图

十三亿份之一

的我

同样肩负

这一份重担

享受这一份

鞭策鼓舞

钢铁融去悲伤

一条手臂

织在钢铁里

成为永远的回忆

一腔热血

洒在钢铁里

飞出迷人的旋律

他们是钢铁交响乐里

最动人之处

想起他们

这些因工致伤残亡的人

我的诗行

就热泪如注

十一

在钢铁上

接近蓝天

因为钢铁的高度

在钢铁上

相思回忆

因为五千年的艰辛

漫长的道路

十三

父亲为钢铁

献出了一切

我接替父亲的岗位

来自远远的乡村

钢铁是父亲的荣耀

我的一座里程碑

我用坚实的步伐经过它

跨向另一个世纪——

融为钢铁交响上

一种力

一种磅礴

一种喧腾

一种光辉------

3.一首诗,记得有几句话,"荡不起一点涟漪"“

闻一多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4.何意百炼铁,化为绕指柔

握中有悬壁,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

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从词面上简单说,“绕指柔”反过来就是“柔韧的可以绕指头”。

但是,“柔韧的可以绕指头”的东西太多了。这样的形容,似乎属于没有意义的废话。

实际上,“绕指柔”原来并不是一个汉语名词。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一诗中有“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句子,从此多被引用。问题是“绕指柔”同“百炼钢”由“化”这个动词连在一起,就勾起了一段炼钢的知识性问题来。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西汉时期的炼钢技术在战国块炼铁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反复热锻块炼铁,或用生铁炒成熟铁,再反复渗碳锻打成钢(即所谓“炒钢”),被称之为“百炼钢”。用这种碳分子分布均匀、质地柔韧的百炼钢所做的剑,当然是高质量的兵器。据李承勋《名剑记》载:“扬州兴化平望湖中一剑,屈之首尾相就”。再从出土实物看,河北满城汉刘胜墓出土佩剑和错金书刀所用的钢,原是由块炼钢渗碳而成的作品,其中心部分是低碳钢(含碳0.1%~0.2%左右),具有韧性好不易断折的优点,而表面则是性能坚硬的高碳层(含碳0.6%~0.8%左右)。刘胜剑的魏氏硬度在刃部可达900~1170kg/mm2,而内部只有220~300kg/mm2。这说明其表面是经过多次热锻渗碳后又加以淬火处理,才获得了如此良好的性能。江苏徐州铜山出土一柄东汉建初二年(公元77年)钢剑,全长109厘米,柄铭“五十湅”,这为我们提供了用炒钢反复热锻获得利刃的又一实例。

………

南北朝时期灌钢(即“团钢”)技术的兴起,也自然地用来制造刀剑。……这种按比例熔铸生、熟铁的工艺,历经唐、宋、元,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而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的“百炼钢”已不复存在。在锻造技术精进的基础上,所生产的剑在质量上又跃入一个新的境地,像宋代的“蟠钢剑”不但坚硬锋利,能斩钉切铁,而且具有良好的弹性。若“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种谔的藏剑,也能“屈置盒中,纵之复直”(沈括《梦溪笔谈》)。这种性能正是反复锻打、剔除杂质,使组织致密的结果。

由“百炼钢”所铸造的剑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弹性,因此才“化”——获得——绕指的功能。当然,这里的“百炼”只是个概数,说的是反复锻打,次数有多有少,并非实指。

把“绕指柔”作为文艺作品的名称,作为戒指的别称,或是其他什么的……,那应看作是反复、锻炼、酝酿(包括爱情)等含义的引伸,甚至也可说是成就,是结果。至于具体到位——实指,就不好说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