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问牧童

1.牧童写了首几古诗牧童有几首古诗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还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歌前两句绘景,天气将晚,太阳就要落山,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后两句写人,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在牛背上,随意吹着不成曲的小调.“横”和“信口”两词用得极妙,写出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 唐代诗人吕岩写过一首牧童睡卧的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放了一天牛,回来后饱餐一顿,累得顾不上脱去蓑衣就在月光下酣然入睡,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天真无邪!真是“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明还向牛边卧”.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这首诗中的春风、细雨、青草和牧童、短笛、老牛和谐地融为一体,景色自然怡人,牧童悠然自得.最后两句抒发心态,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的后两句同样是抒情,用追名逐利的官场黑暗反衬乡村生活的自然美好. 牧童词 唐 储光羲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2.牧童的解释牧童古诗的解释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衰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回答者:棋之韵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26 16:57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3.古诗牧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锦缠道 ·春游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老翁

宋·何应龙

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钱长是醉春风。

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4.古诗牧童的诗意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5.描写牧童的两首古诗古诗

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吕岩的牧童诗

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

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描写牧童的古诗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望采纳,谢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