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横江词

1.《横江词六首》古诗中的“道、于”解释什么意思

道应该是说的意思,于应该是比的意思。

具体的你参照下面的赏析下吧:

《横江词六首》是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横江词六首⑴

【其一】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⑵。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⑶?

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⑷。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⑸。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⑹。[1]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峭帆:很高的船帆。

⑶浙江:此指钱塘江。

⑷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⑸蹙:驱迫。回:倒流。

⑹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2]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2.李白 《横江词六首》(其二)的鉴赏

《夜泊牛渚怀古》与《横江词六首》考释ؤ 李白一生中曾多次到当涂,游采石,存在当涂写的诗文有数十篇,但写采石的却仅存《夜泊牛渚怀古》和《横江词六首》。

此外,今本李集中《姑孰十咏》之一有《牛渚矶》一首。但这《姑孰十咏》,从苏轼到陆游,都认为是伪作。

据王安国认为是李赤所作,当前秘阁所藏有《李赤集》,集子里有这十首诗。今《全唐诗》卷四七二即据之作为李赤诗,题下注云:“一作李白诗。”

《全唐诗》所收李赤,江湖浪人也。尝曰:“吾善为歌诗。

诗类李白,故自号曰李赤。”还说到也曾游宣州,发狂病,遇厕鬼而死。

可知李赤实有其人。唯《李赤集》今已不存在,无法确考,所以这十首诗只能存疑。

《夜泊牛渚怀古》和《横江词六首》为李白所作,则毫无疑问。但两者写作年代却迄今未有定论。

詹《李白诗文系年》系《夜泊牛渚怀古》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认为是去巴陵途中所作;系《横江词六首》于开元十四年(726),理由是诗中有“白浪高于瓦官阁”句,疑与《登瓦官阁》诗为前后之作。近年来有不少文章提出不同意见,有些李白诗的选本,对这些诗的系年也不一致。

看来,很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考释。 《夜泊牛渚怀古》系年考释ؤ此诗有人认为是平仄稳贴的古诗。

更多的人则认为是没有对偶的律诗,说“ 调律则律,属对非律”,就是说,律诗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平仄规律,对偶则并不重要。开元 年间,孟浩然的《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舟中晓望》等诗都属于这一类。

其实,从诗的气象看,此诗与一般律诗也不同。特别是最后两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具有古诗的混茫气象。

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称赞此诗说:“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种气象的诗,开元年间不少诗人写过。

前人认为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和李白此诗一样,都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都是指用古诗的笔调来写律 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这些,前人已说得很多,兹不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此诗题下原注云:“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题为“怀古”,牛渚可以怀古的事很多,当年温峤在此处燃犀照见矶下水中妖怪,是最著名的事,《姑孰十咏》中的《牛渚矶》一首,即用这一典故。可是,《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怀古对象不是温峤,而是“空忆谢将军”。

李白把自己与袁宏相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袁虎(按:袁宏小字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

谢镇西(尚)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

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据《续晋阳秋》记载:“虎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

少孤而贫,以运租为业。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会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住听之,乃遣问讯。

答云:‘是袁临汝郎(按:袁宏父冒力,临汝令)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

尚佳其率有胜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

《晋书·袁宏传》记载略同,且云:后来袁宏被谢尚引为幕府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

由此可知,袁宏主要是以诗歌被谢尚赏识。后来历任幕僚,均以文章为人称誉。

李白在此诗中把自己与袁宏相比,显然是指自己有文学才华,却没有象袁宏那样得到知已的赏识。إ 李白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诗名早已远扬。

他自己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天宝初,“五府交辟”,“名动京师”,因而玄宗下诏,征召入京,供奉翰林。换句话说,天宝元年以后,李白就不可能再感叹自己的诗歌没有得到知已赏识了。

事实上,自从贺知章赞叹他的诗歌可以动天地、泣鬼神,称他为天上谪仙人之后,李白的诗名传扬天下,他的诗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无人赏识其文才的话。所以可以肯定,《夜泊牛渚怀古》诗必然是开元年间诗名未振时之作。

现在我们就得考察一下李白在开元年间曾有几次到过采石矶。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出蜀后,次年夏游洞庭后,即东下金陵,曾经过采石矶。

但当时李白初出蜀,尚未想到没有知已赏识的问题。何况当时是顺流东下,而此诗“明朝挂帆席”一句下。

宋本、缪本、萧本、王本均注云:“一作‘洞庭去’。”可知此诗决非东下时所作,而是溯流而上之作。

第二次过采石矶当在东涉溟海之后,大约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或十五年(公元727年)秋回舟西上 洞庭、观云梦之时。此后栖憩安陆,曾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或十九年(公元731年)初入长安。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后曾隐嵩山,在襄阳谒见韩朝宗,又游洛阳、太原,后来又到山东,隐徂徕山,此期间似未曾到过当涂采石。

唯在天宝元年五月游泰山后,曾下江南,在赴南陵途中,可能到过采石,但此次并非西上洞庭,而是到南陵山中隐居。当玄宗征召时,李白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可证。

因此,开元年间李白溯江上洞庭者,唯有开元十四、十五年一次。这一次在东入溟海过程中,。

3.横江词六首其四

原文: 《横江词六首其四》 作 者: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翻译: 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扩展资料: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

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

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 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

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游历阳时,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 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4.李白的横江词描写了钱塘江怎样的景象

横江词六首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译文 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

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

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

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

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5.横江词六首其四表现风之猛烈的

【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

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最后一句形容风之猛烈。】

6.横江词(其四〉的意思

意思: 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原诗: 横江词·其四 唐代: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此指钱塘江。 出自:唐 李白《横江词·其四》 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主要写了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

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成就影响: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7.横江词六首(其二) 李白 的鉴赏及答案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伟,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其一】

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

猛风吹倒天门山,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⑵。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⑶?

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⑷。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

海鲸东蹙百川回⑸。

惊波一起三山动,

公无渡河归去来⑹。[1]

相关内容
下一篇
唐诗中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