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好的宋词的鉴赏

1.好的宋词赏析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后面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这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的。相互面对却不知到要说什么, 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着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2.求比较好的宋词鉴赏的书籍,越全越好

如果不要求特别专业的词论活着鉴赏,我推荐你可以看看胡云翼先生的《词选》和《宋词选》。《词选》这本选词比较广,从中唐最初的民间歌词到南宋末的优秀作品都有录入,《宋词选》只录入宋词,且多是豪放词,但是这本词选的解析更加详细,对词人的生平也都有概述。胡云翼先生的《宋词研究》里面也有一些针对个别词人的词作做整体性评价鉴赏的论文,苏辛之类大家的作品都有专门的论述。

此外有一些专业性强一些的诸如《人间词话》、《白雨斋词话》、《词论》、《词综》、《论词杂著》之类,这些著作不是对作品做鉴赏,大多是评析具体某位词人,当然这些评析其实也得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基础之上,而且评析也多偏向词论范畴了。看这类词论著作之前最好读完甚至背下诸位词大家的作品,再看相关的评论会比较好体会。

3.一个宋词的鉴赏(随便什么宋词,长点的好)

答楼主《满江红 》在03高考文言题中有8分的相关题型,详情请参照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词作鉴赏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4.优美的宋词加赏析意思

那就奉上一首本人最喜欢的词吧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词语解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清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

【诗文解释】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诗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最后一句是作收、融情入景,化动为静,意境悠闲,使人玩味不尽。

5.赏析宋词1000字以上,最好这里选一些那里选一些,不要全抄的啊,

菩萨蛮 无名氏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相传是李白所作,最初著录于北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据说,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驿楼的墙壁上看到这首词,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后来到了长沙,在曾布家中得见古集,才知道是出于李白之手.古集,亦作古风集,今天已经完全不知道是一种什么书.但从此,这首词就算是李白的作品了.但从明朝胡应麟的《庄岳委谈》起,就因为(菩萨蛮]一曲,据唐人苏鹗《杜阳杂编》的记载,始于晚唐宣宗的时候,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不可能用这个调子填词,疑心它是出于晚唐人的手笔,而嫁名于李白.近人况周颐的《餐樱庑词话》则举出[菩萨蛮]的曲名,已见于盛唐时代人崔令钦的《教坊记》,以证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而浦江清先生《词的讲解》则又说《教坊记》既系杂记教坊掌故的书,后人自然可以随时增编,并不能断定(菩萨蛮]曲在李白时即已存在,从而将此词的著作权归之李白.我们认为,围绕着(菩萨蛮]这个曲调出现的迟早进行争论,似乎难以解决此词是否属于李白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开始偶尔填词,从韦应物以迄白居易、刘禹锡的作品,大体上是民歌的摹仿.但从温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间集)序》)的道路.像这首[菩萨蛮]中所表现的羁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词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现的阔大高远的境界、浑厚清雅的风格,也完全摆脱了花间派以绮艳风情为主的影响.如果拿温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与这首词对照,就不难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应当如浦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当时人将其嫁名李白,无非是想为这首词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传.这一点,倒是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问题.它是一首杰作,决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决不会因为作了这首词而增价.~。

6.【求诗歌鉴赏500字的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谁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7.推荐一些好宋词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渔家傲

内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年代:南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8.求好的诗词鉴赏

(1)古典诗词鉴赏之李白篇——《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赏析: 先写美人盼望的动作,后写美人失望的神情。

此作写一位美人由于殷殷盼望的情侣不至而引起的幽怨之情。她那暗自蹙眉垂泪的神情,写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 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

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

“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2)李白——《长相思》二首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赏析】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全诗写得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前一首似有寄意,后一首写妇女对远征亲人的思念。 (3)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

9.宋词10首并加以赏析

往下看看!!字数超了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