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设问的古诗句不知道古诗中有哪些是据含有设问成分1、《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2、《清明》——唐代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问题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4、《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5、《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作者是有乡却不可归,有家却不能回,一种失落、遗憾、惆怅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的作者看到正在归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阳河边,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一种无尽的无奈。 2.对偶的诗句拟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比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偶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反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赠董大》 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含有反问的诗句和含有拟人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赠董大》)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唐,杜甫《绝句》)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4.【写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修辞的句子各【比 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拟 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夸 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排 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对 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 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设 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 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引 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借 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反 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对 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顶真】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例如:《倾国倾城》歌词雨过白鹭州柳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红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 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 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 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 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作用: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5.举例:悬念式,开门见山,景物描写,引用诗词歌词,抒情式,设问本次作文精彩开头展示: 1.说“不”,便是在潮流中坚守自已的位置,不随波逐流;说“不”,便是在钱权利诱面前秉持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为之心动;说“不”就是在否定中肯定自我,坚守自我。唯有学会说“不”,敢于说“不”的人,才是真正地选择了“是”。(高三(20)班 邹学俊) 2.历史的车轮扬起陈陈尘嚣,迷蒙了多少双澄澈的双眸,污浊了多少个曾经纯洁的心灵,扭曲了多少个曾经正义的身躯……然而在那滚滚尘埃中,我们时时听到一声声坚定的“不”,抵御迎面而来的风和沙。(高三(18)班 杨琨) 3.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这是对世间醉人说“不”;陶渊明悠然南山,把酒采菊,这是对五斗米说“不”;苏武苦寂半生,这是他荣华富贵说“不”……他们坚守自我,纵然世人皆醉,也不随波逐流;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要坚定地说“不”,守住心灵的沌洁与安详。(高三(18) 曹荣昆) 4.在海对安于现状说“不”,才成就了自已的奔流不息,浩瀚无际;雄鹰对懒惰说“不”,才成就了自己的展翅高飞,傲视群雄;胡杨对享乐说“不”,才成就了自己的逆境生长,坚忍不拔。在如今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学会说“不”。 6.写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修辞的句子各2【比 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拟 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 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排 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 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 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反 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引 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借 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反 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对 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顶真】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例如:《倾国倾城》歌词 雨过白鹭州 柳恋铜雀楼 斜阳染幽草 几度飞红 摇曳了江上远帆 回望灯如花 未语人先羞 心事轻梳弄 浅握双手 任发丝缠绕双眸 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 流传往日悲欢眷恋 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 容颜瞬间已成永远 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 身边两侧万水千山 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 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 作用: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参考资料:/view/42390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