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1.描写秦始皇威武的句子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草茫茫-惩厚葬也〗(白居易)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

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

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

〖幸秦始皇陵〗(李显)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张九龄)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皇陵下作〗(曹邺)千金买鱼灯,泉下照狐兔。行人上陵过,却吊扶苏墓。

累累圹中物,多于养生具。若使山可移,应将秦国去。

舜殁虽在前,今犹未封树。〖诗三百三首〗(寒山)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感遇诗三十八首〗(陈子昂)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长城〗(鲍溶)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

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

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

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

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咏史诗•阿房宫〗(胡曾)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胡乔木的那首 沁园春.雪章碣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写秦皇的诗大多有感叹世事莽莽,带有空性,寒山诗在此上最具此意。“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登三台言志〗(李世民)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

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镜子。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整)朝伦(轮)。

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

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

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

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2.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要快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这首题作《咏秦始皇兵马俑》的五律,是我于1982年参观兵马俑时的即景之作。我不大做旧体诗,那阵子因为读聂绀驽的《三草》受了传染而效颦。

我曾将此诗抄示绀驽,承他谬赏,说咏史诗写到这样也很够味了。不瞒读者说,我自己也认为写得还不错。

瞧,我这人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假谦虚。 在这之前,1979年我还作了一首七律《咏秦史》,那是因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供职,审读一部评论秦史的书稿,此稿可用可不用,当时稿挤,就割爱退还给了作者;似乎对作者有那么一点歉意吧,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退稿信,附去了这首诗。

以后又写了一篇《咏史三首并跋》的短文,《咏秦史》便是三首中之一。短文收在拙集《画虎十年》里,那诗道: 鲍鱼臭乱祖龙尸,巧设机关鞠李斯。

驯致嗣君迷鹿马,遑论黔首竭膏脂!防微杜渐真难事,吹齑惩羹莫笑痴。勘破因缘寻响应,不忘前事即先知。

这诗是应和着那部书稿的内容而发的,开头两联和《咏秦始皇兵马俑》的颈联意思相同,“防微杜渐”以下指赵高渐次窃权,使秦朝局面不可收拾,隐指当时刚过去的“四人帮”弄权。咏史大抵要关合现实,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很惹得后人议论纷纷的历史人物,历来毁多而誉少。咏史诗中,有名的如李白这样的旷达之士,在《古风·三》“秦王扫六合”一首中,前半首盛赞其雄武,后半首也谴责其暴虐和求仙的荒愚,更不说许多正统文人的议论一味归罪了。

可是也颇有些对历史有卓识的学者对秦始皇做了相当肯定的评价,甚至颂之为“千古一帝”。近代学者如章太炎,就作过《秦献记》、《秦政记》等篇,对秦始皇做了正面的论断,说秦政功大于过。

但综观之,在秦派毕竟不是主流舆论。 使秦始皇负千古暴君恶名的是儒家,儒家又恰是汉代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统治性的学派,儒门子弟几乎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代称;而儒家在秦始皇统治下最为倒霉。

讲秦始皇的暴政,首举的是焚书坑儒。焚书,焚的是儒家经籍;坑儒,坑的是六国儒生。

这口气憋了几千年,使成了知识分子主流的儒家永远记恨,咒骂秦始皇是千古第一暴君就势所必至了。 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起,历代论秦史咏秦史的诗文,总是坏话多好话少。

大抵愈是正统亦即愈是迂腐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谴责便愈发苛厉。刚才看到一条河北正在修缮长城的消息,就顺便来谈历来关于秦始皇修长城一事吧,便有不少颇背公允的评价。

最普通的是发些“在德不在险”一类的空论,讥斥秦始皇造长城之徒劳,而不顾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实际战争需要。须知在古代冷兵器对垒的战争条件下,城崭防御是管用的,对付惯用骑兵驰的胡人入寇尤其有效。

中土主要战力是步兵。如无城垣设防便不得了。

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可是为了要苛责秦始皇,常识也顾不得了。古代通信落后,不像今天一个电话或发个手机短信就可联系,城堞上举烽火示警或发号令也是当时条件下的必需,除非你不要保境安民,听任人民生命财产遭外敌损害。

否则,筑长城何罪之有? 长城还有另一种良性效应恐怕不大为人所注意,这是我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遣发到宁夏时亲历目见的。在甘肃、宁夏一带边塞,长城已经塌圮,留下了一段一段的断垣。

十分显眼的是,凡有城墙存在之处,墙内畦町成行的绿色可耕地,墙外则是荒砂乱石,寸草不生。可证这是不起眼的城墙挡住了塞外的风沙,给居民造成了生息养殖的环境,原来这长城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功劳。

咏秦史的诗涉及长城者很多,有一联句意颇“光新”的诗常在我脑中闪过,那是我少年时读袁枚《随园诗话》留下的记忆。诗为袁枚同时人所作,诗人的名字忘了,袁枚是欣赏诗句的誓跋而录入诗话的。

那两句是:“项刘生长长城里,枉用民膏筑万里。”乍一读,这两句确很俏皮:您陛下是为了保卫秦王朝的万世基业修筑长城的,可是灭您江山的项羽、刘邦却偏是长城内生长的人,陛下您白费劲了!(袁枚录在《随园诗话》里的,我还记得另一联,调门和提到长城的一联相同:“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

)但仔细一推敲,却是没话找话的东拉西扯,或四文不对题。造长城是为了御外侮,原意就不是对付境内的造反。

造长城和防内患是根本不搭界的两码事,一个政权垮台,原因多多,该垮的不造长城也要垮,唐亡宋灭,这两朝何曾造过长城来? 再一深探,则人们之所以忽然要议论起某件史事来,大抵是由于现实的刺激,选择的历史人物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召唤亡灵”,是为现实的需要找对象。袁枚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慑于和愤慨于雍乾两个暴君的虐政,特别是频兴的糟践知识分子的文字狱,于是选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来指桑骂槐地作曲折发泄的对象。

诗人们这样干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并不自觉。这事有点微妙,只有写诗的人自己心里有数。

谈历史总是为现实刺激而发,鲁迅《准风月谈》中有《华德焚书异同论》一篇,也因纳粹头子希特勒的焚书。

3.关于秦始皇的诗词有哪些

途经秦始皇墓

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4.关于秦始皇的诗词有哪些

途经秦始皇墓 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5.关于秦始皇的诗词

1、途经秦始皇墓 唐代: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译文:龙盘虎踞地势雄峻绿树一层层,哪怕高入浮云最终也是要坍崩。

赢政刘恒同样葬在青山秋草里,人们却只去祭拜汉文帝的霸陵。 2、古风·秦王扫六合 唐代: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译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3、诫子弟 明代:林翰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译文:为了一堵墙何必闹出这么大的纷争,让给他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现在还在那,秦始皇却早已死去。

4、秦始皇 清代:陈瑚 失鹿中原大有因,独夫尽法已无民。男儿生便为刘项,莫想桃源去避秦。

译文:失去鹿中是大有原因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家庭就等于不是人了。男儿生下来就要像刘邦项羽一样,不要想着找一处地方躲避战乱。

5、秦始皇 清代:殷葆诚 六国云亡周社墟,古今坟典悉烧除。祖龙枉有愚民策,刘项当年不读书。

译文:六国已经亡了,如今只剩下荒芜的宫殿,从古到今的坟典也都失去了。秦始皇枉费了自己使百姓愚笨的政策,刘邦项羽当年也是没有读过书的人。

6.【关于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诗句】

谴责秦始皇的无道和其修筑长城的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此类诗词数量最多,比如 唐 王无竞的《北使长城》: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唐 胡曾的《咏史诗·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 陈陶的《续古二十九首》: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不止唐朝,宋朝也有类似的诗,如 宋 陆游的《古筑城曲》两首: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悼念那些筑长城的士兵,对其及其家人表示同情的.除了以上这类直接表达不满的以外,这类诗词数量也颇不少.如 唐 僧贯休的《杂曲歌辞·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以及唐汪遵的《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首诗里提到的“杞梁妻”即为后世孟姜女的原型. 唐 常建的《塞下曲》: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唐 王建的《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 表达对修长城的不屑和对自己朝代的优越感的,以及更强调民心和德的重要性,如 唐 李益《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唐 汪遵《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唐 杜牧的《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此外还有清朝乾隆的诗也颇有代表性:《望长城作》: 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7.形容秦始皇的诗句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8.有关秦始皇的诗句

《人道短》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

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

晴被阴暗,月夺日光。往往星宿,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

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

泥金刻玉,与秦始皇。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老聃仲尼,

何事栖遑。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夫妇,

车马煌煌。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岂非人道长。

尧舜留得神圣事,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

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

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子孙万万称圣唐。

谥作玄元帝,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

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有能师者称祖宗。

天能夭人命,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谁道人道短,

岂非人道长。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蕣才一日芳。

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

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糵.充礿祀烝尝。杜鹃无百作,

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巨蟒寿千岁,

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

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铓。赖得人道有拣别,

信任天道真茫茫。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

《陪游凤凰台献诗》

年代: 唐 作者: 宋齐丘

嵯峨压洪泉,岝峉撑碧落。宜哉秦始皇,不驱亦不凿。

上有布政台,八顾背城郭。山蹙龙虎健,水黑螭蜃作。

白虹欲吞人,赤骥相煿zh.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

倒挂哭月猿,危立思天鹤。凿池养蛟龙,栽桐栖鸑鷟.

梁间燕教雏,石罅蛇悬壳。养花如养贤,去草如去恶。

日晚严城鼓,风来萧寺铎。扫地驱尘埃,剪蒿除鸟雀。

金桃带叶摘,绿李和衣嚼。贞竹无盛衰,媚柳先摇落。

尘飞景阳井,草合临春阁。芙蓉如佳人,回首似调谑。

当轩有直道,无人肯驻脚。夜半鼠窸窣,天阴鬼敲啄。

松孤不易立,石丑难安著。自怜啄木鸟,去蠹终不错。

晚风吹梧桐,树头鸣嚗嚗。峨峨江令石,青苔何淡薄。

不话兴亡事,举首思眇邈。吁哉未到此,褊劣同尺蠖。

笼鹤羡凫毛,猛虎爱蜗角。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龠.

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风云偶不来,寰宇销一略。

我欲烹长鲸,四海为鼎镬。我欲取大鹏,天地为矰缴。

安得生羽翰,雄飞上寥廓。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年代: 现代 作者: **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诫子弟》

年代: 明 作者: 林翰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留侯庙》

年代: 宋 作者: 郑獬

留侯仗奇策,十年藏下邳。

狙击秦始皇,独袖紫金椎。

兹为少年戏,聊夸游侠儿。

退学黄石书,始见事业奇。

两龙闹不解,天地血淋漓。

摄袖见高祖,成败由指麾。

重宝啗诸将,峣关遂不支。

斥去六国谋,辍食骂食其。

卒言信布越,可以为骑驰。

馀策及太子,四老前致词。

立谈天下事,坐作帝王师。

功名竟糠秕,拨去曾亡遗。

往从赤松游,世网不能羁。

韩彭死铁钺,萧樊困囚累。

荣辱两不及,孤翮愈难追。

陈留本故封,道左空遗祠。

两鬼守其门,帐坐盘蛟螭。

威灵动风云,飘爽回旌旗。

我来谒祠下,文章竟何为。

长啸咏高风,三日不知饥。

9.描写秦始皇的诗歌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饮酒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 李白、李贺是唐代不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

同是描写秦始皇的诗篇,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与李贺的《秦王饮酒》,写法不同,但各出机杼,各呈异彩,成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的名作。 先看李白的《古风》(其三)。

诗歌前半部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巩固天下的历史功绩。秦始皇顺应了历史的愿望和要求,使国家由战国纷争的割据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太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历史功绩彪炳千古。

所以诗人开篇即满怀激情地讴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局面,诗人接着叙述了秦始皇的“大略”:始皇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二十六年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金人(铜像)十二,存于宫内;一是刻石纪功(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彰显天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肯定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以及中央集权等措施;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批判了六国诸侯企图复辟叛乱的行为,从舆论上防止了六国贵族的反抗,维护了天下统一。于是“函谷正东开”,天下才真正归于一统。

诗歌中诗人用“虎视”形容秦王,表现他目光如电,气势如虎的王气;又通过他挥动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的动作,刻画了秦始皇神采飞扬、大义凛然的霸气。 而《古风》的后半部分,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和“承”进入“转”和“合”。

李白根据历史记载,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对秦始皇修筑陵墓、采药求仙等荒唐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秦始皇动用七十万人在骊山修墓、置铜棺,派遣方士徐芾入海求仙、架弩射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有记载。

在写法上,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秦王种种行为,揭示其自私、愚昧的内心世界。他劳民伤财,挥霍民脂民膏修建陵墓,这还不够,“尚采不死药”,借之托长生。

所谓“神仙”之说,本来就是荒诞不经之谈,哪里能采到成仙不死之药呢?但“茫然使心哀”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了海船连弩射鲸,被方士接二连三地欺骗,却始终执迷不悟。最后,诗人用“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来“合”修陵墓、求长生之事,笔力雄劲简洁,寓意深邃冷隽,从对秦始皇故事的叙述中,回到诗人创作的当下现实中来,讽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结尾虽说只有两句十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李白是一个久享盛名的诗人,面对这样一个诗歌圣手,后来者李贺没有却步。

没有却步,在于没有模仿因袭,而是意匠经营,独辟蹊径,独出机杼,把相同的题材作了不同的处理,使《秦王饮酒》同样取得了成功,秘诀就在于创新。 《秦王饮酒》的前四句,正面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这四句诗,同李白诗的前四句内容相同,但写法上却独具特色。李贺把李白诗的前两句压缩成了一句,写秦王能威服猛虎:在秦王面前,猛虎由威镇山林的兽中王,变成了坐下骑,它服从秦王的指令,驮着他巡游八极,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这样的描写使秦王形象披上了一层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

“剑光照空天自碧”,突出了秦王统一中国时的无比威力,仿佛他连剑都不用挥动,只要剑光一照,天空就会呈现一派碧色,立即实现天下统一。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真是所向无敌,何等轻而易举!“劫灰飞尽古今平”比“诸侯尽西来”更具有夸张意味,更强调了秦王统一中国的深远意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