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蝉的意思唐初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唐诗、宋词中什么叫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呢 唐诗的平仄规律是唐朝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出来的,遵循粘对规律,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对句的平仄是和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的,这个称为对。而粘则是指第二联的第一句和前一联的末一句(就是刚才的对句)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把前一句的平仄抄下来即可。 这是大原则,在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 1,避免三平韵,即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是平,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是不可以出现的,如果出现就要把第三个字改变,变成“仄仄仄平平”; 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二四六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技巧,根据粘对规律,在确定第一句的平仄时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就是仄声,第三局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第四局最后一个字又变成了仄声,以此类推,平仄相间,因为在写平仄的时候会说“平起仄收”之类的术语,这个意思是说,第一个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如果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平平仄仄仄”,根据粘对规律第二句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这时就出现了“三平韵”,这时候就要改变第三字。再比如第一联第一句的平仄变化是“仄仄平平仄”,同样遵循粘对规律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这时候违反了二四六句必须押韵的规律,则将最后一个字改为“仄”即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原则,两个细节。在原则的指导下写出大体句式,再用这两个细节进行修改即可! 3.唐诗 池上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4.唐诗 八阵图的意思八阵图 基本解释: -------------------------------------------------------------------------------- 1.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下,累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1)《水经注.沔水》谓在陕西沔县东南诸葛亮墓东。(2)《水经注.江水》、《太平寰宇记》谓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3)《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谓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 词语分开解释: -------------------------------------------------------------------------------- 八阵 : 1.亦作"八陈"。 2.古代作战的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八阵名目不一,常见有:(1)《文选·班固》:"勒以八阵。"李善注引《杂兵书》:"八阵者,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牝阵,四曰牡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2)唐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阵图》:"天阵居干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干、坤、巽、坎为阖门,震、兑、离、艮为开门。"(3)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八阵》:"八阵: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翼、握机、衡。"传为三国蜀诸葛亮所作。参见"八阵图"。 5.【古诗词平平仄仄是怎么样的意思.】sYc 很高兴能和你一块解读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 一楼的回答很是充分!建议 夏火柴 详细读,如果有必要的话! sYc 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远远欣赏也别有番滋味的! 单就 夏火柴 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给你解释不知你满意否?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加深理解; sYc 觉得引用一楼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6.专家来讲解下古诗那个平平仄仄平我在百度上专门回答平仄与押韵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再说现在的普通话。 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个不用多说。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二声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 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比如“黑(一声)石(二声)柏(三声)落(四声)”都曾经是入声字。 由于古人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 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 要说规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再比如只需记住“白”是入声,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声字。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于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式:1:偶韵。说白了就是偶句押韵,这是最基本的方式。 2:交韵。也叫隔韵。 如臧克家《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发现没?ou a ou a ing an ing an3:随韵。 如江西某儿歌:懒汉懒,织毛毯。毛毯织不齐,就去学编席。 编席编不稳,就去学磨粉。……………………an an i i en en4:抱韵如朱自清《还念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楼主明白否?o an an o.5:连续韵就是每一句都押韵,并且不换韵。6:京剧特有的仄平韵跟交韵差不多,但是一平一仄,如《西施浣纱》7:一字韵如歌谣:妈妈教宝宝,粮食宝中宝。 爱惜宝中宝,才是好宝宝。8:尾声韵就是押韵的字后面再跟一个尾声字,比如:行船不怕对头风罗,晒鳖哪管日头红罗。 …………风红原本押韵,但后面多加一个“罗”字,这种押韵一般为了配合民歌。9:遥韵说白了就是遥遥相押,如方冰《王二小放牛郎》:敌人把王二小挑起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 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他死的这样惨。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巅。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印照着蓝的天。其中的“小”和“笑”就属于遥韵。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Ps: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一楼连入声都不知道,绝对冒牌,平仄与押韵说的都不对,希望不要继续败坏中国文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