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给一些有关“钟”的古诗或写“钟声”的古诗或语段6.瑶台曲 青山未老头先白, 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 碎珠溅玉梦里来。 凌空缥缈一飞影, 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 高诵佛号助英才。 6. 松 花 江 白发何以祭英魂? 守住乡村, 守住家门。 九月警钟长鸣时: 龙吟山涧, 虎啸丛林。 松花江畔寻故人, 清清江水, 悠悠白云。 试看白山黑水间: 多少丰碑? 多少荒坟? 廿七、桂枝香 ·辋川别业图 云淡风轻, 几番送来了, 暮鼓晨钟。 声声诉说不尽, 万事皆空。 红尘依旧遮古道, 只不见, 白发老翁。 老翁曾道: 年少时候, 也唱大风。 想当年一介书生, 诗词歌赋罢, 满座皆惊。 三间破茅屋里, 多少豪英? 孤舟今随流水去, 只留下, 风摇古松。 可曾知道: 昔日壮歌, 今朝谁听? 2.有关钟声的诗句有什么《寒山寺 清·陆鼎 》 作者: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 作者: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题《姑苏十景·枫桥》》 作者:明·文徵明 金阊西来带寒诸,策策丹枫堕烟雨。 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 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 《赋得寒山寺送别》 作者: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枫桥寺》 作者:宋· 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唳搅人眠。 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旁边系小船。 /link?url=8TOybGaiOiDWorwITCvlzH2LwRVA3_vA2O4CVkdL86lPsAMXt-nOccThmUQZH-uUoK3A2aG_0v3Nt6gSGGnO8K 3.有关“钟”的古诗或写“钟声”的古诗或语段6.瑶台曲 青山未老头先白, 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 碎珠溅玉梦里来。 凌空缥缈一飞影, 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 高诵佛号助英才。 6. 松 花 江 白发何以祭英魂? 守住乡村, 守住家门。 九月警钟长鸣时: 龙吟山涧, 虎啸丛林。 松花江畔寻故人, 清清江水, 悠悠白云。 试看白山黑水间: 多少丰碑? 多少荒坟? 廿七、桂枝香 ·辋川别业图 云淡风轻, 几番送来了, 暮鼓晨钟。 声声诉说不尽, 万事皆空。 红尘依旧遮古道, 只不见, 白发老翁。 老翁曾道: 年少时候, 也唱大风。 想当年一介书生, 诗词歌赋罢, 满座皆惊。 三间破茅屋里, 多少豪英? 孤舟今随流水去, 只留下, 风摇古松。 可曾知道: 昔日壮歌, 今朝谁听? 4.形容“钟声回荡”的句子有哪些(1)浸透腐臭的恶风,掀起亡人的尸裹;阴郁之时……,那钟声低鸣,群鸦四散! (2)夜里的钟声是格外沉厚的,仿佛一敲之下,它非但不上扬,反而向山下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 (3)新春的钟声不停地敲,我的祝福不停地送。千言祝福一句话:新春快乐,祥瑞新年! (4)那清悠轻忽的钟声又传来,如缘分,在呜咽。 (5)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可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八十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6)新年的钟声是一种祝福,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自足常乐; 新年的钟声是一种希望,让我们学会努力,学会为理想奋斗不息。 (7)钟声又鸣响了……一声又一声,静谧而安详,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个好月份里,钟声里也总带有秋天的味道。 (8)世上最无谓的事就是按钟声安排自己的行动,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与智慧的裁夺。 (9)十二点的钟声伴着绝望在耳际敲响。我知道,这里一切的繁荣我都带不走;不论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是一抹最真挚最幸福的微笑。 (10)钟楼的底座为正方形,石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三层青绿色的屋檐的四角上翘着,上边刻有八只精致的木雕小兽,十分逼真。檐上檐下,有古铜色的木雕惟妙惟肖。楼层之间的红柱,红色的门扇与黄色的墙壁搭配在一起,显得很漂亮。 (11)钟楼位于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中心。楼顶覆盖着琉璃瓦,红橡绿瓦,交相互映。每层楼的四角翘起,犹如飞鸟展翅,形式典雅、优美。据说它的顶是木心金表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金光四射,灿烂辉煌,为钟楼增添了神彩。 (12)我悄悄地走近你,生怕扰乱你的安宁,远方传来新年的钟声,你听到了吗?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13)假若你是钟声,请把回响埋在落叶中。等明年春醒,我将以溶雪的速度奔来。 (14)世纪末的钟声敲响,城市的一切依旧像往常一样翻滚前进着。所有的秘密,都安全无比。 (15)钟楼,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保持着原先的雄姿。楼内的彩绘虽在1739年翻修时已换了清朝的图案,但仍然十分赏心悦目,不失典雅的古代图案之风。楼的各部分都是木质结构,既齿合严密,又十分轻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