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游的宋词《诉衷情》的全文翻译《诉衷情》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2.宋词《诉衷情》倾诉的是什么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翻译: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 在那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不知何处寻来,只留下这尘风色暗的貂裘。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3.宋词:陆游·诉衷情练习题在线等~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词。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曾作诗《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 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这首词中有“平章风月,别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此为参照。 词的上片是忆旧。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右从事郎为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由九品升为八品,这是他入朝为官的开始。 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陆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 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这两任都是史官职事。 这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质等,都是一时俊彦。 所以才说“结。 4.求古代所有《诉衷情》的诗词1诉衷情 【宋】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2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析】 此词开篇激荡澎湃。 表现了作者精忠报国志士!但在词中,分明已是闲居山阴、尘暗貂裘的皤发老翁。 3诉衷情 寒食 僧仲殊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 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 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赏析】 这首词写西湖寒食游览盛况。 首两句点明地点、时令。“寒食更风流”是一篇抒情主线。 “红船”句概述西湖有声有色的游人之盛;“花外”句以背景显示富贵雍容的西湖环境。“三千粉黛”以下三句,是用数字领起的扇面对(又叫“鼎足对”),振起全篇精神。 “粉黛”与上片“红船”、“歌吹”及“花”相呼应;“阑干”与“高楼”对映;“云头”与“淡烟”互举,收束了全篇意境。“三千”极写“粉黛”之多,回应上片“满湖歌吹”与“花外高楼”;“十二”亦状“高楼”的豪华宏敞。 近人胡云翼认为:“‘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简直太浓艳了。”(《宋词选》)实际词人在此并非专写浓艳景色,不过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想而已。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词中“一片云头”,正与“彩云”同一意旨。于是这首寒食词的通篇热烈语,遂全融入最后这句冷峻语中,归结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更显出这首词构思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黄升说:“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词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 (《花庵词选》) 4诉衷情 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 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南陌上,落花闲。 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 周邦彦这首词由少女尝果写到伤春,过渡自然,联系紧凑。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 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 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 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 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 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 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 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 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 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上片说的少女因尝杏怕酸而攒眉,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少女因怀春伤春而攒眉,则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这两种现象在词中来了个巧合,少女以尝杏怕酸而攒眉,巧妙地掩饰了她因怀春而攒眉,掩饰了她内心的秘密,可谓妙合无垠,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细密,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如清陈世焜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 (《云韶集》卷四)(王俨思) 5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万俟咏这首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题作《送春》,大抵是因为看见词中有“送春滋味”四字吧。但其实是错会的。 这首词的内容完全不是写什么送春,它乃是描绘还家之喜。词中并无伤感,相反是洋溢着一团喜气。 一开头作者就点明题旨。那是一个早晨,他骑着一匹马儿,直向家乡的路上进发。 这时,离家已经不远,甚至自己家门前那一列树林都隐约可见,他心里那阵子高兴就越发按捺不住了。 昨天晚上,他宿在最后一程的驿馆里,想到第二天就可以到达家门,。 5.陆游的诉衷情南宋诗词有什么特点.简介内容写作意图.诉衷情①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② 匹马戍梁州.③ 关河梦断何处?④ 尘暗旧貂裘.⑤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⑥ 身老沧洲!⑦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作者】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生平诗作逾万首.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其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远至南郑(今属陕西前线,诗风由此一变.他特别珍视蜀中十年的生活.诗集因此题名为《剑南集》以志纪念.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临终犹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诗以豪迈雄放为主导风格,词则兼备豪放、婉约之长.有《放翁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桃花水》、《画楼空》等.五代词人演为《诉衷情令》,用以写相思之情.陆游此词,就体制而言,当是《诉衷情令》.双调,四十四字,平韵. ②万里觅封侯:东汉班超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他出使西域,使葱岭以东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因功封为定远侯.这里借指立功报国. ③梁州:汉中.汉中有梁山,故名梁州.匹马戍梁州: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时在汉中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 ④关:关塞.河:河防.关河:泛指边地险要的战守之处. ⑤“尘暗”句: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弊”(《战国策?秦策》).这里则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长期闲置而功业未成. ⑥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⑦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品评】 此词抒发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虽然这本是作者在许多优秀诗篇里反复抒写的主题,殆难有所翻新.但由于作者注意运用和发挥词体自身特点,所以在表现上与诗作颇有不同.此词上片基本上是五七言句式,虽然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却未能显出诗词之大别.下片则句式尽变,表现了长短句的某些优长.“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个四言对句,用八个字浑无著力痕迹地概括了同样的意思,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热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作者悲愤的根由和实质.“心在天山”,又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白首无成,含意都是较深的.象这样的进行今昔对比的词作,在结构上,一般都是上片思昔,下片抚今.此词却打破了这种常用的结构方式,以更有利于情感的跌宕回旋: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合.这也体现了作者创新的意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金]吴激夜寒茅店不成眠.残“忆当年”三字是由“鸥似雪,水如天”引发出来的.“我”由眼前美景勾起了对当年的回忆,自然,所回忆的是当年美好的往事.然而,词中点到即止,对此未作具体展开.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我”美好的往事为数定然不少,在一首短词里无须也无法一一列举,不如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更能使词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词的结尾“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照应上文,写“我”想象到家时的情景,意趣横生,堪称词中之“警策”.“童稚”:指小孩;“华颠”:言花白头发.古代写归来之作,往往都写到孩童.由“我”客居“茅店”,“夜寒”而“不成眠”写起;接着,由“我”之“不成眠”写到头戴“残月”扬鞭催马上路;继而,于行程的描绘之中交代时令、地点,并勾勒出沿途所见令人惬意的景色“鸥似雪,水如天”,且由此生发出“我”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最后,借助于想象的翅膀,假设“我”到家时的动人情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全词紧扣时令特点写足了意象,意象之间的链接极为自然,“我”的思家心切、归心似箭,喜悦之情等也随之自然而然地抒写了出来,而词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等句,则使全词意趣横生,也使这首词更具艺术魅力.。 7.诉衷情,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陆游——《诉衷情》(一)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