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

1.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柳永: 中国北宋词人。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2、李清照: 中国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人称婉约派的一代词宗。

3、周邦彦: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南京的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4、晏几道: 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有《小山词》。 5、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扩展资料婉约派 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婉约派。

2.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等。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人王士□《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

稍晚于□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 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 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 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3.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一、婉约派

1、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3、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二、豪放派

1、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2、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婉约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豪放派

4.婉约派的所有代表人物及资料

代表人物 综述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 温庭筠 (约812年—866年) 中国晚唐词人。

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中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在中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中第。

今可考见者,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

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

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

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

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

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

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

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

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

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

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

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

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

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

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