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菩提树有关的诗句

一、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关于"身似菩提树"的诗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

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

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关于"身似菩提树"的诗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

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

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关于"身似菩提树"的诗句

1.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 《夏夜登南楼》

唐代:贾岛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3. 《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唐代:司空图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

长绳不见系空虚,半偈传心亦未疏。

推倒我山无一事,莫将文字缚真如。

4. 《卜算子》

宋代:向子諲

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

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古首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5. 《与果上人殁时题此诀别,兼简二林僧社》

唐代:白居易

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五、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采纳。

六、关于菩提树的那首诗

是唐代六祖慧能作的偈《菩提偈》,全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话文释义: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菩提”是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何处有尘埃: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

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扩展资料 《菩提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属于五言绝句。

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唐代和尚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菩提偈》四首的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七、赞美菩提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

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

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